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哲學達人關子尹——笑與哭;香港局勢;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關子尹)/關中「寄天上雲兒」


【明報專訊】有幸曾旁聽關子尹先生三門哲學課,受益良多。
NEWS.MINGPAO.COM

哲學達人關子尹——笑與哭

【明報專訊】有幸曾旁聽關子尹先生三門哲學課,受益良多。
他在中文大學哲學系教學三十年,專攻康德及海德格等德國哲學家,因常常負責哲學概論及
西方哲學史等課,不少外系同學最初接觸哲學,可能也與他有關。
他今年退休了,早前的榮休講座「十年磨一劍」一貫謹嚴,便把人生劃分做六個十年,一一評論,當年兒子因癌去世之事他沒多提,只以典故「西河之痛」幾句帶過;重點則放在最近十年,磨成的一劍,便是耗用許多精神研發的「漢語多功能字庫」,為的是展示中國文化的厚實,古為今用。
訪談前,關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擅辭令,沒急才。結果他談到的內容卻出奇豐富,有時歡笑,有時哽咽,使我想起他在課上曾論笑與哭的哲學意味,宜乎訪談終以對飲他喜愛的威士忌作結。
■關:關子尹
□郭:郭梓祺
生物與哲學
□郭:你還記得最初知道世上有「哲學」這東西,是哪時嗎?
■關:應是小學。小五時,教中文的馮爕彪老師,說起河圖洛書,講「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那些口訣。
□郭:小學就教這些?
■關:對。當時固然一知半解,但大了一接觸,就立即記起小時學過的東西。真正知道哲學和感有興趣,則是經歷中學一個crisis之後。中三那年,家中有突變,曾考慮輟學,打擊很大。結果那年成績很差,要留班,但留班後完全改變了讀書的態度,看了很多課外參考書,終於那年考全級第一。而考第二的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朋友,談起來,發現大家興趣相投,他對哲學有素養,故彼此有很大激發。
□郭:但怎樣開始?
■關:自學。似懂非懂什麼都看,包括羅素和存在主義。碰巧當時的老師,也會提到些有衝擊性的書籍,啟發了我們關注不同事情。班主任曾傑成老師把柏陽的《高山滾鼓集》、《道貌岸然集》等放在班會,讓大家傳閱,另外李敖的書也看很多。這都是側面的衝擊,打開了世界觀。
但留級那年因讀書太用功,染了肺病,加上那時父母都在海外,心情抑鬱,以為自己命不久矣。後來病情轉穩定,已不敢像先前一樣苦讀,但到考會考時還是全校成績最好,中六便轉去小學時未能如願考取的皇仁。我一直對理科有很高興趣,但因不想做醫生,故在皇仁讀了一年便轉入中大。
□郭:你初入中大是讀生物對嗎?
■關:對,當年我是以第二成績考上中大生物系的,但由於自己一直是文、理雙線發展,生物讀了大半年終於又遇上crisis,如跟系主任說,應增開「生物學史」,一如牛津劍橋的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老師說他們從來沒這想法,而我終於知道自己當走另一路,讀更理論集中的學科,便決定轉系。
轉到哲學系後,有幸遇到許多好老師,特別是勞思光先生,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康德、知識論都是他教,另外如陳特和何秀煌先生也很大影響。幾年間讀得很如意,獲得多個學術獎項,只是最後很不忿要另考學位試。
□郭:那時大家都覺得學位試多餘?
■關:心中覺得多餘就肯定,但大家都不敢輕視,唯獨我在考試前還跟朋友通宵在捉圍棋,哈哈,以行動來表示輕蔑。但結果當然還是考到。
在天棚撒傳單
□郭:那年代的保釣和中文運動,你有參與嗎?
■關:我不在前線,只是小僂儸,但都有參加。保釣運動時,便與洪清田到銅鑼灣一些大廈的天棚撒傳單下來,離開時,下面已有人在監視。另外因為中大校園鞭長莫及,故有些師兄師姐在農圃道的舊新亞,設了總後勤部,支援受傷的同學。
□郭:你那時不是入新亞。
■關:我當年入的是崇基,崇基與新亞哲學課程不接軌,原則上不用修對方的課,故新亞老師中,我只旁聽過牟宗三先生暑假開的佛學,上了兩個暑假。大四那年,是中大正式各院合併的階段,故讀碩士時便可修其他書院的課,如劉述先教授開的詮釋學和形上學。
□郭:後來為何選擇到德國讀博士?
■關:這裏頗有趣。大二那年,我曾被選拔參加美國國務院一個Asian and Pacific Student Leader Project,每年兩次,每次在亞太地區各選一代表成團,在美國不同大學巡迴訪問,為時七十日,費用全免。可想像,目的當然是鎖定些未來或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們及早認識美國。我當時是崇基學生報主編,經美領事館面試而被選中,我那屆的印尼代表後來便成了國會議長,台灣代表是李大維,後來是駐美大使,剛成了蔡英文政府的外交部長。他當時常提及他前一任的APSL代表,姓馬的,對,就是馬英九。
所以我常戲言美國政府在我身上的投資都白費了。當時如我要去美國升學,簡直輕而易舉,但那時卻對美國文化有很深反思,算不上反美,卻意識到美國是一強權,與我傾慕的cosmopolitanism有些距離,故知道如深造便會選歐洲。因我一轉入哲學系便學德文,後來知道德國有一DAAD獎學金,結果申請成功了,是那獎學金首次發給人文學科,德國文化參贊還約了我和我的德文老師到Holiday Inn吃德國鹹魚,只覺很難吃,雖然後來喜歡到不得了。
□郭:你說過到德國讀書時也很刻苦,五年內沒回港,跟家境有關嗎?
■關:無關。說出來你也不相信,離開香港時,我跟自己立下誓言,不完成學位,便不返香港,其實有很大壓力。初到德國,有時一聽到有中國情調的音樂,如《江南春早》,便哭出來,因不知何時才可回香港。
□郭:哈,好像古時被貶到老遠的人。我很記得你上堂曾說,初次用德文讀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讀了三個月,每天讀,不論到那裏都拿着書,卻沒法讀懂。結果三個月後便找金庸的小說來看,覺得文字還是可愛的。
■關:你竟記得,我還說,我讀金庸是要重建我對文字的信心。
□郭:這也令我想到你對文藝的興趣。你有時上課會提些小說和電影,如談悲劇喜劇和笑的關係,便順帶講起艾柯《玫瑰的名字》。
一部深刻的電影
■關:跟專攻文藝的朋友比較,我這方面的浸淫當然差得遠。我看得較多的是古文,有時讀完重讀,如〈諫逐客書〉、〈弔古戰場文〉、〈陳情表〉都讀過許多次。電影我其實看得不多,但看了覺得深刻的便細細回味,如艾慕杜華的All About My Mother,你看過嗎?
□郭:看過,香港譯《論盡我阿媽》。
■關:我欣賞艾慕杜華的才華。這部戲觸及變性、易服癖等議題,坦白說看時一直有很大的排拒感,也不認為是好戲,一直想,what's the point?懷着抗拒和懷疑看下去,終於連片末鳴謝都看完,還在想,好在哪裏呢?直至離開座位,走了幾步,忽然想通了,有一陣莫名的震撼,立刻和太太講:「我想到了!這齣真是好戲啊!」
我明白了,電影是講寬恕。明了這點,電影的骨節便全出來了。有一幕是這樣的:戲中的兒子追着一個女演員拿簽名,不幸被車撞死了。媽媽早就跟兒子的父親斷了聯絡,直到她找兒子的遺物時,打開其日記來讀,見兒子在日記說一直不知爸爸是怎樣的,媽媽從來不說,自己也不敢問,因知道一定有很多不堪的經歷。爸爸可能不是好人,但無論如何,也希望見見他,了解父親的生活……
(此時關先生哽咽起來了,離開座椅,拿杯喝水,放下,又再喝水,慢慢復歸平靜)
……那媽媽本已全不理會那不肖的丈夫,慢慢卻改變想法,找他出來,和顏悅色地告訴他有一兒子,並把一直珍惜的兒子的遺照送他,即是說,藉着相片這媒介,圓了兒子的心願。若不因為此,她斷不會饒恕丈夫;因為兒子,乃達成饒恕。看得通與看不通,對戲的評價便是兩回事。
□郭:你看此戲時,你已經歷了兒子過世對嗎?
■關:對,那時他已走了多年。
□郭:你的感覺想必特別大。
■關:當然。全戲最可貴,就是那親情的流露。
哲學的無力感
□郭:兒子過身一事,對你人生觀最大影響是什麼?
■關:首先是無人能真正把我激怒了。我只隨緣而活,比較無所謂,見不合理的事會不忿,但很快便淡然處之。但我也知道,有這種經歷的夫妻,很多最後不能再一起生活,因不能共同面對這記憶。這種事,是要積極地消化的,不要只當是不幸和不堪的事,要從痛苦經驗中提煉出一些讓生命顯得高貴的價值。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的兒子,在《教我心醉‧教我心碎》,我便引了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的話:只要在記憶中,死者便雖死猶活。
□郭:你做「漢語多功能字庫」跟兒子過身也有關係?上次演講,你只提到那時中文大學希望國際化而貶中文的背景。
■關:兩樣都有關。中大國際化涉及理,兒子過身則關乎情。「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九三年成立,那時互聯網也未普遍。我兒子九四年染病,九六年過身,我有很長時間對哲學失去了信心,如我在〈論悲劇情懷〉寫的,就是哲學的無力感,那是真心話。而我又不是個尸位素餐的人,那四年我一篇哲學文章也沒寫過,要四年後寫〈論悲劇情懷〉才打破這片空白,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先道破哲學的無力感,才找回哲學於無力之餘的力量,不過這是後來的事了。
□郭:那四年生活,你是怎樣過的?
■關:兒子在生時需要照顧,故還能抖擻精神,他一離開,我便崩潰了。我在〈既醉〉一文談過,整體而言就是四字:行屍走肉。先是大病一場,之後好一點,但也只有半日體力,下午二時許便筋疲力盡,唯有喝喝啤酒那樣。由於感情的困頓,那幾年盡了教務責任後,便找劉創馥一起去開發「人文電算」的研究,編寫程式,排遣愁緒,也為日後的計劃建立了許多技術條件。這點跟兒子的事不無關係。
□郭:傷心時做這種東西應會好一點。
■關:電算對我,像麻醉藥。做哲學要用生命力,而我那時已沒燃料了,如何能燃點和支撐哲學工作呢?所以要做些不用燃點生命的事。人文電算的工作是死板的,後來做有意義的計劃當然也需熱情,但做的過程很技術性,如計數那樣,不會造成感情的困頓,又有智性的滿足感,做出來對天下又有少許意義。有了技術條件,可做的東西很多,如曾試過做哲學文本等。到後來中文大學出現語文爭議,我便鎖定要做漢語字庫,因覺得文化的歷史沉積很關鍵,我甚至從其他計劃抽調人力來做字庫,這是我看通了客觀價值後的決定。
「哲」與人的處境
□郭:我想問問字庫的問題。你不是訓詁出身,做文字解釋這些工作,會有什麼問題或局限嗎?舉個例,你幾門課開始時都會提到「哲」字的來源,可能傳統訓詁的解釋會較簡單,就是折中、能斷,引伸為智。你卻有多一重演繹,如謂從理論層面看,指概念的區別,從實踐上看,則是行為的抉擇等等。
■關:對,文字學非我專業,故只能不斷自修,如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等。但我在字庫的責任,是訂定字庫的整體規範,並確保其運作順利。最初我自己也寫了幾百條詞條,因不落手做,便難知道困難何在。後來請到中文系的人,便尊重他們的學術自由,每周請兩個助手把有興趣的例子拿出來討論,我也可從中學習,或補充意見。
如你提及我對「哲」字的解釋,便正正因我不是文字學出身,而是哲學專業而興趣旁及於古文字,才有這種互動,我看到的正是他們沒法看到的。這不是誰輕視誰,而是不同視域引伸出不同的考慮,故「哲」字於我,便是一種人於處境中求明辨的共同渴求。那種智性的搏動,在西方有西方的表述,在中國則有中國的表達,尤其是當我看見大克鼎和史牆盤的「哲」字,那寫法後來雖再無出現,但那曇花一現的構造,如有「彳」和「心」,處處可與西方的討論相比擬,正正顯示哲學的追求是跨國族跨語言的。
□郭:記得你強調「彳」之為「四達之衢」,人總是處於某環境,去回應他的問題,使我想起你曾在書中引用奧特嘉(José Ortega y Gasset)的一句「I am I and my circumstances」,如用這句話來歸納你一路做哲學和教學的經歷,有何想法嗎?例如我知道,中大語文爭議時你會寫文章回應,佔中時,你到德國做研討會又特意讓與會者知道香港的情况等等。
■關:入世的問題可分幾層。如六四,我覺得用香港這場所去喚醒我們的記憶是責無旁貸。另一面社會要分工,人有不同角色。字庫的工作,跨越任何政治主張都應該能理解其意義,因語言文字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產,這事如我不做,便沒有人這樣做,故我甘願投放精力和時間。當年申請資助,字庫計劃的副題是「通向未來漢語教育的一項基礎建設」,整個模式,包括那些「部件樹」的設計都是創新的,將來還會修訂,希望對未來的教學有點刺激,使文字古老的意義根源信手可得,和再不是文字學家所專有。我欣賞明末黄宗羲「明夷待訪」的想法,做好了,待有朝一日有興趣的人可自己找來看看。我這糅合漢宋,讓漢字研究與現象學理論接軌的嘗試,雖較艱深,也希望將來對後學有所啟迪。
□郭:真好,謝謝你。
■關:對了,你飲威士忌的嗎?
■「漢語多功能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文、圖:郭梓祺
編輯:蔡曉彤

HK SHTze-wan Kwan
mer in diesem Kongreß, möchte ich Ihnen folgendes erzählen. Hong Kong ist jetzt im großen Umbruch. Die Bevölkerung von Hong Kong macht schon seit Tagen zivilen Ungehorsam unserer demokratischen Zukunft zuliebe. Jetzt im Moment protestieren Hunderttausende von Menschen auf den Strassen, Tag und Nacht, in der Sonne wie auch im Regen; darunter sind viele meine Kollegen und Studenten. Ich wäre Ihnen dankbar, wenn Sie uns Ihre Aufmerksamkeit für diese Angelegenheit schenken, und unsere demokratische Bewegung in jeder Ihnen möglichen Art und Weise unterstützen würden..."[大意為:Borsche 先生,謝謝您的介紹。作為來自唯一生於香港的與會者,容許我向各位說以下一番話。香港現在正處於極嚴峻的局勢之中。香港市民為了爭取民主,正在進行公民抗命行動。現時以數十萬計的市民都跑到街上,不分白晝與黑夜,無視驕陽抑暴兩,其中不乏我的一些同仁和學生。我們懇請您們注意事態的發展,並在您們能力之內盡量給我們支持…]
他說到這裡,本來想多講一兩句,但座中已響起如雷掌聲……
參考資料:
關子尹教授臉書的相簿:「 XXIII. Deutscher Kongress für Philosophie, Münster 2014 」
https://www.facebook.com/tzewan.kwan/media_set?set=a.10152713284139476.1073741857.650289475&type=1
-----幾年前,梁永安先生就跟我談過關子尹先生和他的這本感人之作......
今天才買到

----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幸福太短,記憶太長
謹以此書
獻給天下間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以及經歷同樣傷痛的父母
十 三歲時,Mo-Mo(翰貽)得了一種罕見的腦癌。因為腦部的【短線記憶】受損,Mo-Mo早上聽到的故事,傍晚時已經記憶模糊;因為發病時的折磨,Mo- Mo沒有體力再騎腳踏車了。然而最令人心疼的是,當Mo-Mo得知自己病情嚴重,不再有機會當醫生時,他的反應竟然是自責。他責怪自己將無法照料未來年邁 的父母。Mo-Mo離開父母與妹妹時,年僅十五。
Mo-Mo的父母喪子之後,歷經十年之慟,十年後,作者,也是Mo-Mo的父親,在潛意識裡替虔信天主的兒子踏上了往法國與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在旅途中,作者面對這份傷痛,終於完成此書。
也許「幸福太短,記憶太長」,但他們希望藉著記憶將愛兒永留心中,並將這段經歷訴諸文字,藉以撫慰天下間有共同苦痛的父母。
【只要能以一顆熱切的心,把記憶留住,使免於陷入遺忘,則記憶中的人與事,便都宛如活著。】--西班牙哲學家 詩人 烏拉穆諾
註記
此書的書名取材自德國詩人呂克特的〈幽香〉,因為作者覺得,這正是漢貽的母親在亡兒靈前專注於花藝時的寫照。
我嗅到一陣幽香!╱在這斗室裡╱供著好一枝菩提;╱是誰人╱遺下的一份愛意,╱教菩提散發出如此醉人的幽香!
菩提散發著如此醉人的幽香!╱你細心輕折╱菩提枝上的嫩綠!╱我輕輕玩味╱菩提吐放的馥郁;╱教我心醉,教我心碎╱是這陣幽香,那份愛意。
德國詩人 呂克特 ?幽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


作者簡介
關子尹
德國波洪(Bochum)魯爾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暨前系主任,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主任,及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東海大學 哲學系副教授,及美國杜鏗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訪問學人。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德 文)、《從哲學的觀點看》、《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思慮》(即將出版),及《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即將出版),及關於康德、現 象學、範疇論、語言學、語言政策等中、英或德文論文多種;並譯有卡西勒《人文科學的邏輯》、克隆納《論康德與黑格爾》等書。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3*19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再版自序
序言
講故事 001
青蔓—松仔園往憶 015
踏出彩虹—幾段關於腳踏車的故事 023
伴你同行 (一) 049
伴你同行 (二) 089
既醉 107
哭之笑之—浮生又記 127
〈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三首 153
呂克特〈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譯後書懷 173
卷後語—永遠的懷念 181
附錄:訃文 189

內容連載


§內文1

再版自序
本書是為了紀念小兒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首版因為某些原因一直未正式發行,只在親友間一個很小的圈子裡流傳了約六、七十 本。本書的篇章雖然都是作者最刻骨銘心的經歷,但畢竟非常「個人」,所以即使不發行,也不很令人介懷。但後來,不少讀過這書的友儕們,都鼓勵我把這書推出 讓較多的讀者分享。特別是哲學系一位同仁對我說,這書對許多父母來說會是一份安慰。我相信他指的特別是天下間有同樣經歷的父母們吧﹗事實上,自從本書首版 面世後,我重讀了幾回,自己仍深受感動,但感動之餘,卻又嫌全書過於傷感。記得月前一位哲學兼讀碩士課程的學生偶然讀畢本書後,曾很懇切地給我寫了一封 信,其中就有「感若杜鵑啼絕嶺」一語,可說印證了我認為本書可能流於傷感的判斷。本書的再版,希望藉著亡羊補牢,能稍為符合三百篇「哀而不傷」的創作原 則。

再版除訂正了初版的一些誤植、脫漏外,最主要是增加了〈哭之笑之──浮生又記〉一文。這篇文章的撰寫,是希望婉轉地帶出「笑」這一意 念作結。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其實許多年前便早在蘊釀,初版時其實本來也打算收錄,無奈當時行色匆匆,結果來不及寫完。這回於再版前終於能完成付梓,讓全書 的結構得以變得較為完整,對作者來說,總算了結了我多年來的一段心事。

我是學哲學的,向來寫的都是說理文章,抒情述懷的文字,自初中以 後,幾乎從未沾手,所以本書的寫作,對自己也是一份極難得的經驗。而且斷斷續續的撰寫過程,對自己來說更是一次又一次的釋放。本書的內容雖然非常「個 人」,不過,我希望其中還是觸及了人生的一些嚴肅的議題和一些普遍的價值,使得因種種緣份而讀了這小書的讀者,不至於一無所得,是為序。
二○○七年三月十八日
香港

序言
十 年生死兩茫茫,翰貽逝去真的快十年了。十年時間的淘洗,表面上雖好像撫平了我們心靈不少的創傷,但在靈魂深處,我們對翰貽的思念,卻沒有因歲月的流衍而褪 色。翰貽逝世之初,作為父母的我們,天地彷彿都坍塌了。十年以來,世上許多俗慮和未完的責任,雖然一步一步地重新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但不論生活節奏變得如 何急驟,只要有一絲絲的空隙,那怕是最漫不經意的情景,或是更深人靜之時刻,翰貽留下的絲絲記憶,總會又再和我們的生活結成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夫婦二人 無論彼此之間或在他人之前,從不會迴避或壓抑自己對兒子無盡的思念。這絲絲的紀念,當然免不了一再地牽起往日的傷感。但傷痛之餘,卻又一再讓我們得以重溫 往日生活的美麗點滴。這種珍惜既往的情懷,結果成為我們平日煩忙生活中最大的祝福!

西班牙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的烏拉穆諾說得好,只要能以一顆熱切的心,把記憶留住,使免於陷入遺忘,則記憶中的人與事,便都宛如活著。這本集子收錄的文章,大多寫於八、九年前,餘下的則是近日按舊稿修葺完成的。出版的目的,當然是要留住我們對翰貽這絲絲的記憶。

在出版前夕,我心思澎湃,與其千言萬語,不如借詩人雪萊《獻給百靈鳥》(To a Skylark) 中的一節詩句,以代替我們的心聲:
「我們所以上下而索求,
是冀盼那子虛與烏有;
我們最懇切的笑靨,
卻已歷盡了苦澀;
我們最甜美的衷曲,訴說著最悲切的憂鬱。」
We look before and after,
And pine for what is not:
Our sincerest laughter
With some pain is fraught;
Our sweetest songs are those that tell of saddest thought.
(Percy Bysshe Shelley, To a Skylark, Line 86-90)
關子尹
二○○六年七月十日
序於法國自 Chinon 赴 Clermont-Ferrrand 途中



哭之笑之──浮生又記
「時間真的過了十年嗎?回想翰貽離開我們的那一刻,我頓覺我的生命已劃上句號。但畢竟塵世間還有同樣深愛的丈 夫和女兒,和許多不應逃避的責任,都像在叫我必須生存下去,而生存卻又不能苟且..就在那段心情充滿矛盾的日子裡,我給自己訂下一個目標,就是看看自己怎 樣存活十年。歲月如梭的流逝,結果我真的做到了,我真的又活了十年。這十年間,看似無風無浪,但其實期間胞妹的離世,和接著好友的病逝,都使我本已重創的 心境又加添了幾分淒涼,這種感覺雖難以言詮,但卻又似讓我對生命多了體悟。子尹是研讀哲學的,我自己對哲學是一竅不通,但慢慢地,我覺得自己唯一的出路就 是把自己渾化於大自然之間,這不知是否也是一種哲學!生與死,就好像太陽每日升起、每日下山,是自然不過,亦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喪子喪妹之痛,對我自己來 說,是情何以堪的大事,但在世上卻是無日無之,而且經驗比我更為慘痛的更大有人在,因此,我不應把自己的傷痛無限量擴大,這是我十年來的結論。

此 外,也有另一份更強大的力量讓我支持到今天,這力量實來自翰貽。翰貽本是一個健康、善良、活潑的孩子,他熱愛生命,對未來充滿了盼望。自從得了惡疾,他沒 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放棄自己,他堅忍的接受了種種考驗,直到最後一口氣。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在疾病的磨練下,卻走過了我們許多成年人難以想像的心路歷 程。我常覺得他好像迅速地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轉化成充滿智慧、洞識天機的小先知一般。在他病入膏肓的時刻,竟然對我們說幸好罹病的是他自己,因為他走後 我們還算是一個完整的家,並說如果是爸爸或媽媽得此惡疾,這個家便殘缺了。他這一番話,試問教我們心碎之餘,如何不也教我們心醉呢?翰貽雖然走了,卻留下 一份無盡的愛,他絕對希望我們能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不能辜負他。每當我的情緒跌到最低點時,一想起他這一份遺願,我便必須振奮起來,不讓自己自暴自棄。

翰 貽的逝去所帶來的傷痛,對我們來說,是此生都沒有終了的一天的。但對於曾經陪伴和扶持我們渡過最難過的一段日子的親友們,我覺得翰貽的事情總應劃一個圓滿 的句號。出於對我們的關懷,各位心裡或多或少也會因我們的不幸而留下了傷痛,但願十年過後,大家能抹去傷感的記憶,只留下翰貽天使一般的笑容藏在各位的心 底。」

以上這幾段文字,實出自拙荊之手,在本書初版時,本來便應該收錄,奈何由於兒子十周年忌辰出書的日程不能改,而期間自己又正於法國 和西班牙一帶遊走,基於種種原因,結果這稿子終於無法趕上。內子靄蘭職業是護士,閒來雖熱愛閱讀,卻絕少執筆,但我回港接誦這篇短文,即很感動的對她說: 「您這短短數言,意境之深,用情之致,已遠勝我這些篇章了……」當然,以內子的蕙質蘭心,最好她能再多寫一些,而事實上我也這樣向她敦請,不過,惜墨如金 的她,只對我報以一莞爾。

內子上面一番話,多年以來,我倆其實不知互勉了多少回!不過,個中道理雖然簡單,但對哀思欲絕的我們,卻絕非一蹴可至,而且即使終於明白了,要貫徹卻談何容易。我們明知應好好的活,但日夕間對兒子不絕如縷的思念,和隨
之而來的傷感,還是無邊而起地襲來。此中的曲折,可借哭笑二字稍為剖白。

淚的祭禮
還記得兒子去後,我苦苦支撐到辦完他的後事,精神和肉體幾乎立刻渙散,並冷熱不分的病了一大場。反而是內子比我堅強,幾個 月前才大病了一場的她,很快地便抖擻心情,重新拾起照料女兒的起居和留意女兒的功課的職責,這大概是母性的本能吧。不過話雖如此,以我記憶所及,在兒子去 後的整整兩年裡,內子幾乎每天都有好幾段時間在以淚洗臉,但悲傷過後,她必定回到自己的崗位去幹活。至於我自己,由於以為要帶兒子到歐洲治病而拿了一個學 期長假,所以兒子去後的整個學期,我便索性深居簡出,在家中渾渾噩噩了好一段日子。後來為免分毫無益於生民社稷,才勉強提起精神,以當時每天只剩半日的體 力,投身於人文電算方面的工作。不過,這些工作,根本無法排遣朝暮之間對兒子的哀思。

所謂觸景可以生情,這話一點不錯。因為無論任何的生 活場合,哪怕是熟悉不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旦襯托起兒子去後留下的空白,都可以激發起莫名的哀慟。我們當時的心境,用李清照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來形容,簡直是貼切不過!內子畢竟是「女流」,基本上是愛哭便哭,每逢如此光景,我除了默默守在她身旁,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外,任何言辭上的安 慰都是無濟於事的。柳永好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難道也是描寫這種悲情。所以,許多時候當我自己因為某些聯想牽動了傷感時,我都盡量壓抑自 己。這一則出於自少給灌輸的「男子漢」的意識,但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把日夕間早已哭夠的內子再加以刺激。

不過,正謂「莫道男兒心似鐵」,一個人腷臆有大鬱抑而憋著不哭原來是極難受的。不過我不妨透露一個外人難以想像的祕密,就是兒子去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我經常要在公路上獨自驅車時放聲痛哭,好處是既不干擾他人,也不受他人干擾。而且,痛哭原來真的會令人稍感舒暢……。

哭 泣令人舒暢,雖然很大程度是出於生理的需要。不過這麼多年來,我們夫婦慢慢領悟出,淚乃是人間的摯情,是一份由衷的祭禮,淚足以打破存歿之間的間阻,讓存 者歿者的情感得到最相稱的祝福。對我們來說,當我們對兒子的思念到了最殷切之處,流淚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溫馨,和那麼的不可缺少……。而且,每每是哭過 之後,我們反而更容易開懷一笑,和記起與兒子有關的一些美麗的片段,讓兒子的笑靨重新活現。

欲拒還迎
我們雖然絕不吝嗇對兒子的思念,但對於明知會勾起極度哀思的人、物、地點,和情景,心理上還是很矛盾地會有一種欲拒還迎的 感覺。所謂「欲拒」,指的是兒子離世後第一次接觸和他有關的故舊景物時的那份驚惶忐忑;至於所謂「還迎」,是我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必須於心坎裡守著對兒 子的記憶,那樣他才雖死猶活。記得八九民運後,國內同胞們很流行「不想回憶,未敢忘記」這一句話,這話固有其深意,但對我們夫婦來說,如果把這話稍改成為 「不敢回憶,未想忘記」,可能更為貼切!

一些曾和兒子去過的地方,或一起經歷過的事物,視乎其對我們有多重要,這些事物的第一次重溫,對 我們都是不同程度的挑戰。由於和兒子可以產生聯想的事情和地方簡直數不勝數,所以,哀傷蟄伏了好一段時間的我們,幾乎要像小孩子一樣重新學習如何面對世 界。簡單如一些曾和兒子去得比較多的商場,一旦舊地重遊,滿腦子總還會震盪著兒子的影子;其間我們夫婦挽著手,即使彼此一言不發,也知對方心裡想著些什 麼……;而也必須經過這樣的一次震盪,我們才能把這一舊地重新納入生活的範圍中。

不過,有一些地方由於意義特別重大,往往是我們重遊多次 也無法泰然任之地重新接受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兒子曾讀過的喇沙小學和喇沙書院。由於好幾次我的車子只才經過校門,愛妻已經哭成淚人,結果,曾有很長的一段 時間,我驅車往九龍時也得想盡辦法繞道迴避!但我一點也不會埋怨妻子,因為也有一個地方,我自己直到今天還提不起勇氣再回去一趟的:就是香港的黃金海岸酒 店。這是因為我於此間曾有過苦不堪言的經歷,所以直到今天還聞之而色變〔理由詳本書〈伴你同行(一)〉一文〕,一至於幾年前我系第一次辦retreat meeting時,有同事提議到該酒店進行,結果給我一口回絕了。



再見東海
往事重溫的第一次雖然是一種感情上的挑戰,但我們並非只採取守勢,許多情況下我們還是會主動的去揭開一些記憶,因為這個過程儘管痛苦,但痛苦過後,卻又會帶來釋放的感覺。記憶中我們最「壯烈」的一份經驗,便是夫妻二人
重訪台灣的東海大學。

我 們一家人對東海大學有說不盡的一份感情。首先,東海是我完成學業後取得第一份教席的大學,如果我此生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則這一切都要從東海說起,因為我 直到今天為止教學上的嚴肅態度,都是在東海養成的。但最重要的,是翰貽曾在東海渡過了極為快樂的童年,就單憑這一點,東海二字已經和我們的生命牢不可分。 自離開東海以來,我自己雖曾因學術活動的便利回去過,但和家人舊地重遊卻一直未嘗如願。兒子離去後,重返對我們意義深厚的東海,更成了「畏途」。但是,由 於我們在東海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回憶,和一些未圓的心願,重訪東海校園一直是我們夫婦的一樁心事。光陰荏苒,這一個心願在兒子離世五年以後才終於達成,而且 這是內子所作的決定。我為了達成她的(也是我的)心願,在很倉猝的情況下聯絡了台灣中央大學哲研所的李瑞全主任和當時東海大學哲學系的陳榮波主任,分別安 排了於 2001 年 12 月 15 及 17 兩天回到東海及到中央作演講。在各方安排下,不越數日,台灣之行總算是「出師有名」。瑞全和我,是皇仁的校友、中大的同學、東海的同事、後來更再於中大共 事;他和夫人碧坤是我們在台灣那幾年最親近的朋友,更是我們夫婦之外對翰貽照拂最多的人。瑞全和碧坤對翰貽的疼愛,是翰貽在東海美麗的童年不可缺少的因 素。

我們重遊台灣那幾天,瑞全除了自己上課和主持我在中央的演講外,還帶我們暢遊鶯歌和九份,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和碧坤一起陪我們夫婦到台中重返東海校園。

甫踏進闊別多年的東海,我們兩顆心便馬上緊繃起來,由於演講排在黃昏之後,我們入住了賓館,便和瑞全夫婦迫不及待地到校園中蹓躂。印象中那天的天氣因為陰冷,本已帶有幾分淒迷,東海校園雖然美麗如昔,但對我們夫婦倆來說,卻已「物是人非」。我們一行四人,沿著大路東行,越過了東海有名的小教堂、校長公館、 陽光草坪,再走到以前我們家住的學人宿舍一帶。路上我們雖拍了幾幀照片,卻很少說話,心事重重的我們,連步履也顯得特別沉重。走著走著,便是往昔和翰貽常 來玩耍的牧場和東海湖,我執著妻子的手,千般滋味,似乎蘊勢待發。瑞全大概明白我們真正的心意,帶著我們拐了兩個路口,終於到了翰貽曾就讀過的東大附幼。

那時學校尚未放學,但見一行行的班房井然依舊,操場裡,院落中,偶爾幾個老師帶著小孩穿梭走過。我們宛若回到十幾二十年前的光景,側目看見幾株翰貽小時曾拍 過照的矮樹,剎那間翰貽的身影好像就在我們眼前一樣。就在這一刻,內子終於按捺不住早已澎湃的情感,失聲地痛哭起來,我本想去安慰,但說不到兩句,終於自 己也崩潰了。瑞全夫婦二人大概已心裡有數,趕忙分別給我們好好安撫。不過,這樣意想不到的「奇景」,終於驚動了東大附幼的校長陳清香老師,她自碧坤口中知 悉了我們這幾位「不速之客」到訪的原委,便特地走過來摟抱著內子好言安慰。那天黃昏,我如期作了演講,大概因為當天動了「真氣」,那次演講對我來說並沒有 平時的動聽,不過,東海諸君大底沒想到,我這位稀客此行除了演講外,還達成了更重要的心願──就是又突破了不堪回首東海的這一個心障。轉眼間五個年頭又過 去了,近日內子又嚷著要回台灣和東海走一轉,說要讓女兒認識一下哥哥如何渡過童年云,如果真的成行的話,且看這將又是怎樣一番境況吧!


寄情於物
俗語有所謂「.物思人」,兒子去後,他留下的東西,我們由於捨不得丟掉,很多都珍而重之地收起來,其中包括他留下寫得整齊 細密的中英文作文簿,算術簿,和手工圖畫等,但有時忍不住看一下,便像提醒了自己兒子生前珍惜的種種(如學業)也隨他的逝去而劃上了完整的句號,稍一思念 及此,便感悲不能勝。但與此同時,「寄情於物」四字偏偏又像有一股強大的衝動,要我把兒子留下來的東西繼續使用。這些事物包括他最愛的腳踏車、球拍等。

此 外,我最珍惜兒子用過的筆盒,儘管平日早已沒有使用的必要,但每逢要到外地訪問或演講,我必定帶在身旁,甚至有時在香港開學術會議,我也會把兒子的筆盒置 於講席的桌上。至於兒子留下來的背囊,我便一直繼續使用,雖已漸殘破,也一再修補,多少年來,這背囊已陪伴著我們走遍了天涯海角,其中當然包括去年的法國 及西班牙之旅。不過,內子自從看完本書〈伴你同行(二)〉後,對這背囊的「珍貴」產生了警覺,已把它妥善地收藏起來了。

美哉海豚
在 過去的十年歲月中,我們又有另一番很重要的體驗,就是兒子的影子除了常常令我們主動地或被動地追憶過往外,也會陪伴著我們走進未來。而且,這種情感有如敵 人的來襲,是不能預計的。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的一次經驗。話說翰貽去後一年許,在許多親友們的陪伴下,我們參加了中華白海豚觀賞團,我們坐船到了香港外 港海豚出沒的海域,等了許久,還是不見海豚的蹤影。有幾回但見遠處像有一點點白浪,原來不過是海水打在浮木上激起的浪花。大家如是揣測了好幾回,還是不得 要領。我們隨著人群在船頭左右舷間往來的走動視察,漸漸也有點不耐煩的感覺。

船家怕大家失望,把船在海面上往返調度了好幾回。結果,皇天 不負有心人,一雙帶粉紅色的白海豚在離船不遠處一躍而起,再翩躚灑脫的沒入水中。就在大家期待的這一剎那,整條船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綻出了歡樂讚嘆的呼 聲,我和妻子當然也不例外。但很奇怪地,就在這最美麗的一刻,電光火石之間,我只覺心底一酸,一股莫明的悲情驟然而至,是那樣不能預料,和那樣難以抵擋! 我眼眶一熱,悵然望向妻子……只見她也正以同樣的眼神望著我,我倆四目交投,都隱隱地看見對方眼中的淚影。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我倆無言地緊握著手,在四 下的歡呼聲中,默默地守著心底一股無盡的幽思。我們事後回想,這是當我們的生活中在經歷到美麗的事物時,我們便立刻覺得兒子應該和我們分享……。


Time curses? Time cures?
西諺有一句話:「時間能醫好一切傷痛」。兒子去後,許多朋友看見我們夫婦終日 愁眉不展,都曾用類似的說話給我們好言開解。但經歷了愛兒殤逝之苦的我們,於感激友儕關愛之餘,在心底裡就是不相信這一道理。兒子去後,對於日夕都受著對 亡兒的思念苦苦煎熬的我們,餘生那看似無盡的歲月反倒像是一種詛咒,一如希臘悲劇主人翁Prometheus 所詠嘆:“Behold, with what. I .must wrestle throughout the countless years of time apportioned me.”然而,正如內子於本文開首提到一般,每每當我們的心志淪落到最低迷的境地時,一想起兒子生前對我們的關愛與祝褔,和叫我們不要因為他而過於悲傷的 叮囑,我們便不期然要抖擻自己,以免辜負了兒子。當然,這一份抖擻並未能讓我們一了百了地給開解過來。不過如果不是有兒子這一份叮囑帶來的抖擻,相信我們 已不能支撐到今天了。

歲月如梭,時間的酵母似乎真的在產生了作用:我們漸漸地提醒自己,觀乎兒子達觀的一生,我們再珍惜和緬懷他,總不能 只記取一些傷感的事情,否則,我們如何配得起兒子對生命的志願呢?這個意念興起後,我漸漸對自己說,儘管霎時而至的悲傷是不能免,但與其讓自己沉溺在無垠 的苦痛中,何不多記取他一生中許多許多歡笑的時刻呢?一想起兒子可親的笑靨,我便不期然問自己,你怎能忍心把他璀璨的笑靨從此埋藏起來呢!我們愛他,為什 麼不讓他的笑容在我們的笑意中再度綻放出來呢?換言之,除了用淚水哭著去記念他,為甚麼不可以也用笑聲開懷地去記念他呢?基於同樣的道理,我也對自己說, 如果我們珍惜兒子對生命的種種期待,我何不試試把兒子的純真、直率、開朗和朝氣重新燃點起來,讓他的精神重新活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當中呢?


 ****關中「寄天上雲兒」尚未讀 也不會讀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考試院長關中近日出書「寄天上雲兒」,紀念女兒去世一週年,關中透過書表明雖因女兒去世而萬念俱灰,但他不會以私害公,「一定會做完任期」。關中的考試院長任期至二○一四年九月一日屆滿。
關中獨生女關雲娣去年五月四日在中國上海墜樓身亡,在女兒去世屆滿一週年,關中出版兩本紀念冊贈送親朋好友;「寄天上雲兒」以寫信給女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念與想法,「早逝的青春︱天使折翼」則收錄關雲娣出事的相關報導。
關中在書中表示,他因女兒過世而「傷心欲絕」、「萬念俱灰」,「這一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難熬過的一年」,但他不會以私害公,並表明考試院長是「公職的最後一個工作」、「一定做完任期」。
對於女婿林哲樂,關中在書中都以「林○○」稱呼,他對著亡女寫說「一個林○○就可以逼妳走上絕路嗎?」他也質疑林哲樂「天下居然有這種不負責任和狼心狗肺的男人,讓自己的太太哭到跳樓,他還是人嗎?他還有臉活下去嗎?」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