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未名社作品選》: 臺靜農、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曹靖華



未名社作品選(簡體書)
《中國文庫·文學類:未名社作品選》編著者黃開發。 《中國文庫·文學類:未名社作品選》是五四時期的著名新文學社團 ,主要成員有魯迅、臺靜農、韋素園、營靖華等。該社團偏重翻譯介紹餓 羅斯文學名著和蘇維埃文學理論與創作。編印有《未名叢刊》《莽原》半 月刊等。本書精選該社團主要作家的優秀作品二十多篇。本書由人民文學 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

《窮人》
「不幸是一種傳染病。貧窮而且不幸的人應當互相退避,好使彼此不再相傳染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成名作,書信體為主,男女主角通過自剖與關顧,在物質與精神的重重壓力下尋找微茫的出口。1926年,韋叢蕪一邊連載自己纏綿悱惻的長篇情詩〈君山〉,一邊譯成這部小說。這本則是1951年版,魯迅的經典引言也收錄其中。


----
《未名社作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君山
冰块
冰块
荒坡上的歌者
绿绿的灼火
我披着血衣爬过寥阔的街心
我踟躅,踟躅,有如幽魂
诗人的心
一颗明星
燃火的人
密封的素简
哀辞
黑衣的人
在电车上
惠特曼自由诗两首
敲!敲!鼓!
从田地罩来呀父亲
地之子
我的邻居
天二哥
红灯
弃婴
新坟
烛焰
苦杯
儿子
拜堂
吴老爹
为彼祈求
蚯蚓们
负伤者
白蔷薇
后记
建塔者
建塔者
昨夜
死室的彗星
历史的病轮
遗简
铁窗外
春夜的幽灵
人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后记

露珠
革命者
回信
生活
嫩黄瓜
微笑的脸面
题卷末
集外
诗之什
无题
忆“黑室”中友人——呈青及霁野
忆亡友愈
睡时
白色的丁香
倘若能达底也罢!
因为我是爱你
请你
狱中见落花
狱中草
文之什
晚道上——访俄诗人特列捷阔夫以后
春雨
《外套》序
《往星中》序
校了稿后
通信
乡人与山雀
《黄花集》序
痕六篇
一影的辞行
二“窄狭”
三端午节的邀请
四小猫的拜访
五蜘蛛的网
六 焚化
《最后的光芒》小序
写在《罪与罚》书后
我和我的魂(一至四)
西山随笔
小引
Sweet Spenser
《荒坡上的歌者》序
《十四行诗与结婚歌》
《未名》
《格里佛游记》小引
《罪与罚》序
乐观主义
到处是高厚的石墙
美丽的甲虫
反表现主义
归途杂记
《烈夫》及其诗人
《黑假面人》序
《文学与革命》后记
生底漫画
一三幅遗容
祖母
外祖母
母亲
《不幸的一群》后记
山歌原始之传说
死者
致《淮南民歌》的读者
铁栅之外
记——
奠六弟
梦的记言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序言
病中漫语
《烟袋》译者序
小说之什
校长
在伊尔蒂希(Irtysh)河岸上
昼梦
寄给或人
艺术家底故事
负伤的鸟
懊悔
戏剧之什
夜谈
附录
忆韦素园君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节选)



未名社

現代文學團體。1925年8月成立於北京。由魯迅發起,成員為魯迅、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靜農曹靖華 6人。後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參加過該社工作。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 ​​坊口。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號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 魯迅 ”為筆名,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 100多篇.。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 ​​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 魯迅 ”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南腔北調集》、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開闢了白話小說之先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 ”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 《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發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沈鈞儒手書)三個字。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 《魯迅譯文集》(十卷), 《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 ,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今霍邱)人,原名傳嚴,字伯簡,晚年號靜者,筆名青曲、孔嘉、釋耒、白簡等,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1922年1月,台靜農在上海《民國日報·覺悟》發表處女作——新詩《寶刀》,從此開始他多姿多彩的文學生涯。他是二十年代新文學社團“明天社”和“未名社”成員,與魯迅關係密切。
他的小說創作成就很高,先後出版短篇小說集《地之子》(1928年11月未名社社版)和(建塔者)(1930年8月未名社社版),從內容到風格皆師法魯迅,經描寫故鄉安徽一帶的風俗人情見長,兼具犀利批判和悲憫情懷,被文學史家譽為鄉土寫實派的傑出代表。靜農還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1926年7月未名社社版),為新文學運動以來第一部評論魯迅的專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