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Siegfried Lenz 1926-2014





【悼】「隨著齊格飛.藍茨的離世,一部分的德國也跟著逝去。」德國外長如是說。《德語課》作者齊格飛.藍茨過世。
德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齊格飛.藍茨於德國時間 10 月 7 日過世,享年 88 歲。
他的作品揭示了在納粹的陰影下,個人所承受的罪,以及為了塑造新的國族認同,期間所經歷的掙扎。
他最有名的作品為《德語課》。中國作家余華亦為之讚歎,說:「這本書震撼了我,讓我讀過以後不願失去它。」
Siegfried Lenz, 1926-2014
《德語課》 http://goo.gl/kRKjVz
《失物招領處》 http://goo.gl/HEpv4h
《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http://goo.gl/e6tG6r
《燈塔船》 http://goo.gl/8hlvbp
《為妳默哀一分鐘》 http://goo.gl/qsNfRd
《迷宮中等待果陀》 http://goo.gl/S1xUq2
資料來源:http://goo.gl/hbGs00

德國當代文學巨匠倫茨逝世

西格弗里德·倫茨是德國戰後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銷售了2500萬冊,被譯成多種文字。10月7日,這位文學巨匠與世長辭。
Autor Siegfried Lenz
倫茨(2009)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西格弗里德·倫茨(Siegfried Lenz)於週二(2014.10.07)在漢堡去世,享年88歲。文學批評家以及大量讀者都對他為德國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給與極高的評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倫茨都保持了文學家的高度敏感和創作熱情。在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倫茨說,並非年事漸高而使創作變得簡單。
《我的小村如此多情》很成功
倫茨生於1926年的林克(Lyck),位於現波蘭境內的馬祖里亞,當年屬於東普魯士。1955年出版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So zärtlich war Suleyken)曾發行160萬冊,堪稱倫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943年,17歲的他參加了德國海軍,兩年後開小差,被英軍俘穫後送到德國的石荷州。
Kniefall von Warschau 1970 Willy Brandt
倫茨陪同了勃蘭特1970年華沙之行
處女作《空中有蒼鷹》
1951年,他的處女作《空中有蒼鷹》問世(Es waren Habichte in der Luft)。當時,他在《世界報》作編輯,每天都在修改別人的連載小說。倫茨受到啟發,他想,也可嘗試著自己寫小說。後來他的小說真的在《世界報》連載。《空中有蒼鷹》描述的內容是,一名教師在蘇聯芬蘭邊界地帶搞策反活動,之後遭到追捕,最後被村民出賣。
代表作《德語課》
《德語課》(1986)為倫茨帶來重大突破,隨著這部作品的問世,倫茨走進了世界文學的聖殿。這本書的故事是以納粹德國時期的北弗里西亞地區為背景,耶普森是一名勤奮的警員,忠於職守,在他的推動下,禁止了他的朋友、畫家南森的繪畫活動。南森的原形是德國表現主義畫派的著名畫家諾爾德(Emil Nolde),納粹曾禁止過他的畫作。《德語課》這本小說僅在德國就銷售了140萬冊,該題材後來被拍成電影。小說被譯成中文、日文以及韓文等多種文字。人們估計倫茨作品一共銷售了2500萬冊。
最新作品和死後作品
倫茨一生榮獲了多種獎項,比如托馬斯·曼獎(1984)、德國書業和平獎(1988)以及多個榮譽博士頭銜。2014年6月,倫茨創辦了旨在對其作品進行科學研究的基金會。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西格弗里德·倫茨獎將首次於今年11月頒發,獲獎者是以色列作家奧茨(Amos Oz)。他的最新作品是《施密特-倫茨》,該書描述了他同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多年的友誼。倫茨曾在上世紀60、70年代熱衷於社民黨的政治活動,並於1970年陪同勃蘭特總理出訪華沙簽署德波協定。倫茨逝世後不久,將出版題為《驚詫之機》的散文集,涵蓋其50年的創作。
Deutschsprachige Autoren Grass Lenz
倫茨同格拉斯(2007)
夕陽晚年
2006年,與倫茨相守了57年之久的夫人、畫家麗沙洛特(Liselotte Lenz)與世長辭。麗沙洛特不僅是倫茨作品的第一位評論者,他的所有手稿都是由夫人親手打印的。倫茨的作品都是一氣呵成,書稿無需做很多改動,但倫茨創作時不能缺少煙斗的相伴。2010年,倫茨迎娶了鄰居萊默(Ulla Reimer)女士,之後他們一半生活時間在漢堡,另一半在丹麥位於波羅地海的一個小島上。2002年倫茨當選漢堡榮譽市民,2004年當選石荷州榮譽市民。
倫茨從不避諱"死亡"這一字眼,也常輕鬆地開死亡的玩笑。住院期間,醫生來探房:"倫茨先生,能夠為您治病是我莫大的榮幸!"倫茨答道:"我想,假如死神來到這裡,它會說類似的話。"



(Reuters) - Siegfried Lenz, one of Germany's most significant post-war writers whose novels
explored individuals' culpability for the horrors of Nazism and the struggle to shape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died on Tuesday at the age of 88, his publishers said.

Lenz, whose wor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30 languages, is best known for The German Lesson (Deutschstunde), in which a boy watches his policeman father doggedly 
follow orders to prevent their artist neighbor, branded "degenerate" by the Nazis, from 
painting in the remote German-Danish borderlands.

Born in 1926 in a city known today as Elk in eastern Poland but which was then in 
Germany, Lenz served in the German navy from the age of 18 in the last year of World War Two and spent time as a prisoner of war before eventually settling in Hamburg.

He became part of Gruppe 47, a group of post-war writers including Heinrich Boell, 
Guenther Grass and Ingeborg Bachmann who felt duty-bound to engage with the legacy of German fascism in their work, exposing and disrupting society's urge to forget.

"Part of Germany has died today with Siegfried Lenz," said Foreign Minister Frank-Walter Steinmeier in a statement.

"Like no other, Siegfried Lenz observed German society and shaped it with his work. His 
love of his country, his connection to both his home towns - one in Poland, the other in the
 north of Germany - are literary foundations for our own sense of self," he said.





(Reporting by Alexandra Hudson; Editing by Stephen Brown and Gareth Jones)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