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鄭德坤古史論集選 》《水經注故事鈔》

《水經注故事鈔》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4

第183則 頁80
寫錯成武帝

漢成帝為太子時 父元帝召 他不絕馳道 所以遲到..... (水經注卷19)


鄭德坤(1907-2001),祖籍福建廈門,燕京大學碩士(1931)、哈佛大學博士(1941),歷任廈門大 學、四川大學、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明器》、《<水經注>趙戴公案之判決》、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四川史前考古》)、Archaeology in China(《中國考古學》)(3卷本)等。



書名:鄭德坤古史論集選
ISBN:7-100-04159-7/K‧809
作者: 鄭德坤
開本:大16開
裝訂:
定價:¥82.00
版印次:1-1
責任編輯:
出版日期:2007-11-01


(圖版)
序言:鄭德坤的生平(黃文宗)
代序: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化的貢獻

《水經注》板本考
《水經注》書目錄
《水經注》趙戴公案之判決
《水經注》故事略說
《{水經注>引得》序
《{水經注>引書考》序

《山海經》及騶衍
《山海經》及其神話
層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釋
禹貢川澤變遷考
月氏為虞後及“氏”和“氐”的問題:答徐中舒先生(與徐中舒、馮家升合著)
焚人考
四川古代文化史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序
研究經濟地理計劃芻議(與顧頡剛合著)

中國文化的形成
中國歷史的序幕--舊石器時代的民族與文化
中國史前的農業
中國田野考古與史前學
中國上古數名的演變及其應用
理番版岩葬
香港新發現的史前打制石器(與鄧聰合著)
香港古蹟
沙撈越考古
沙撈越考古觀感:由考古學看華人開發沙撈越的歷史

中國明器(與沈維鈞合著)
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
長沙的唐代陶瓷
古玉通論--古玉展覽緒言
中國玉器概論
玉花雕刻與花卉紋飾
中國的山水畫
木扉藏明遺民畫二十家

悼念鄭德坤先生(鄧聰)
鄭德坤先生與四川大學博物館(霍巍)
鄭德坤教授對廈門大學的學術貢獻(吳春明)

鄭德坤教授著譯目錄(盧智基 輯錄)

編後記(鄧聰)




1907年5月6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少年時勤奮好學,中學就讀於英華書院,接受中西並重的教會學校教育。十八歲中學畢業,本想進京讀大學,不意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局勢非常混亂,其父鄭柏年彼時為該校校長,建議他留校任教一年。

1926年考入燕京大學,先念醫預,幾經轉折,終於選進中文系。他在顧頡剛、容庚、洪煨蓮、張星娘諸師指導鼓勵下,開始整理研究幾種重要的古 代輿地圖書。首先研究《山海經》,伏案兩寒暑,寫成《山海經研究》,長130餘萬言。原稿交與上海神州國光社,遭日本軍閥侵華,砲轟上海,神州國光社中彈 被毀,這稿就同印刷廠成為抗日戰爭的犧牲品。幸手邊尚留《(山海經)及其神話》和《{山海經>及騶衍》二文。前者登於《史學年報》,後者載於《燕京 學報》,得以保存。

1930年燕大畢業後,次年得研究院碩士。留任燕大哈佛燕京社研究員;從事研究校讀《山海經》及《水經注》,並研習古物鑒賞。這年內聆聽裴 文中演講發現猿人的經過,後追隨容庚、顧頡剛兩位教授歷游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參與探訪古代遺蹟,參加中央研究院安陽田野發掘,對研究中國古物產生濃厚 興趣。

德坤雖讀文科,卻酷愛運動,是花式溜冰、足球、游泳、猴拳、跳繩的健兒。他曾代表華北足球隊與擁有中國球王李惠堂的華東隊比賽,擔任中堅一職。在燕大時,他馳騁溜冰場上的花式溜冰,可說是“創此先河”,而與當時的Sonia Henie“兩雄並立”。

1931年德坤隨容庚、顧頡剛兩教授訪古到洛陽,容教授為研究所收買漢、六朝、唐明器數十種,引起德坤的興趣。回校後做有系統的記錄。沈維鈞先生聞德坤研究此學,他有《明器制度考》之作,慨然將稿見示,並許任意採用。德坤因錄其稿不下十餘條,因記其名以志合作。

1932年德坤和沈維鈞著《中國明器》被選為《燕京學報專刊》第一冊。20世紀50年代東京早稻田大學選用為中國考古學課本。
在鼓浪嶼及燕大時,德坤為他哥哥成坤做“紅娘”,不意自己卻墜人愛河。在燕大時和我出雙入對。用腳踏車接送我到圖書館。一個同窗的女友說德坤是“情奴”。

1934年德坤娶黃文宗為妻,任教於廈門大學,講授中國文化史及中國通史,並創辦中國文化陳列所。
1936年哈佛燕京社派他到蜀,在華西協合大學任教,主講中國歷史外,在大學博物館主持田野考古及整理博物館;將館內兩萬多件古物,整理展覽 外,還將之作為“鄉土教材”。同時建立四川古代文化發展程式。因有此重大貢獻,日本水野清一教授稱他為“四川考古學之父”。法國Serge Elisseeff博士來蜀,鑒賞德坤整理博物館一絲不苟,以為是一個可取之才。1938年派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專攻考古學及博物館管理。
1941年穫頒哲學博士學位。回校任教兼博物館館長。德坤定期展覽文物外,仍然儘量利用館藏文物作為“鄉土教材”。
1947年德坤休假一年,英國文化協會安排他在劍橋、牛津和倫敦三所大學輪流講學一年。
1948年路經香港,本想立即人蜀,因國內政局動盪而不果。滯留香港三年,在“淘大”當顧問,維持妻兒生活。

1950年劍橋大學夏倫教授(Prof﹒Gustav Haloan)來港,發現德坤在港,深感浪費人才;回英後儘量運用學術基金,邀請德坤到劍橋大學任教,重過學人生活。

1951年德坤和妻兒,一家五口帶著許多行李,乘船、轉車,幾次轉折先到法國,終於到了英國。先住“南畝”(Southacre),後遷到自 己買的在166 Chesterton Road的一間高樓。劍大注重研究,教課時間稀少。德坤開始有計劃研究寫作,埋首總結華西的工作,出版了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劍橋關於考古文物書籍有限,器物更加短少,德坤因為預備有計劃研究寫作,只得蒐集舉凡與中國考古文物有關的古物、書籍、幻燈片,家中到 處置放,經過二十幾年努力,所藏圖書五千餘種,十餘萬冊,置放家中,命名這樓為“木扉”(因人口處有一扇木門)。當時中國各地不停發掘,不斷有新發現。德 坤預備將這些材料有系統地整理出來,使學者研究學習。他開始寫一套“Archaeology in China”;

Volume 1:Prehistoric China 1959(Reprinted with corrections,1966);
New Light On Prehistoric China 1966(Supplement tO Volume 1);
Volume 2:Shang China,1960;
Volume 3:Chou China,1963;
In Preparation Volume 4:Han China﹒
寫就這幾本書後引起日本學者重視,譯成日文,稱為《中國考古學大系》。


HC案:整本書沒有鄭德坤先生的英文名
補入Cheng, Dekun. Archaeology in China. Vol. I: Prehistoric China. Cambridge, England: Heffer, 1959.


劍橋每五年有一年“Study Leave'’有薪假期,德坤除了1962年應邀去馬來西亞大學組織成立中文系外,在東南亞從事考古工作。1968年再次到南洋訪問,參加發掘沙撈越,寫成Archaeology in Sarawak一書。

劍大規定教員六十七歲退休。1974年德坤劍大退休,穫(sic)該大學授予中國考古學榮休教授;鄔夫森學院(Wolfson College)榮休院土。

尚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博士知道德坤劍大退休,立即邀請德坤來中大訪問兩年。德坤因帶漢朝資料來港,預備繼續著作。不意中大進行改制,李 校長堅留德坤繼續留任文學院院長一年,副校長兩年。1979年德坤第二次退休。此時馬臨博士繼任校長,邀請德坤出任中國文化研究所義務主任,為中國考古學 建立中心,將有關考古藝術材料,加以整理分類,蒐集中國古代文物,引起全球注意。

德坤沉默寡言,不慣閒聊,談說考古即滔滔不絕。樂善好施。受施者曾以淚洗面。性滑稽,讀他短文,令人捧腹絕倒。
德坤歷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會員(Member of the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德坤在中大期間,雖工作繁忙,仍不忘研究寫作,發表不少短篇論文。研究著作是他的癖好,他中英論著有一百五十冊,數百篇學術研究論文,不勝枚 舉。生平穫不少殊榮,例如“瑞典遠東考古獎狀”、“英國學會通訊會士”。1981年“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1985年被選為英國學會通訊會士,為 遠東第一人膺此殊榮。
1985年末德坤因健康關係,終於真正退休了。

1998年8月鄭黃文宗代筆

再者:德坤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考古時,一位承繼德坤發掘著作得意學生鄧聰博士,寫《一代宗師考古學家鄭德坤教授》時說德坤著的《禹貢川澤變遷考》被顧頡剛老師列入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古代史講義中。
文宗又及。





Title:, 水經注引得/ 鄭德坤[編] Shui-ching chu yin-te / Cheng Te-k'un [pien]. Published:, 北平: 燕京大學圖書館, 1934 Pei-p'ing : Yen-ching ta-hsüeh ..鄭德坤、吳天任纂輯:《水經注研究史》,板橋:藝文印書館,民國73年初版。 ⑨鄭德、吳天任纂輯:《水經注研究史料彙編》,板橋:藝文印書館,民國73年初版。中國的傳統文化$f鄭德坤撰210 $a台北市$c地平線出版社$d民63
華西研究叢書:四川古代文化史 鄭德坤 / 巴蜀書社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 鄭德坤著 聯經


---

山水有靈,亦驚知己;性情所至,未能忘言。


 


原文:
    水經江水注    酈道元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漢灘,其峽蓋自禹鑿以通
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
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
,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崖所餘,比之
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
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
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
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青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
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
,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盛弘之謂之空泠峽。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
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
此。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之插灶下。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虌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
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
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北臨大江,與夷陵相對。江水又東,逕
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
,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
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
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
紆深,迴望如一矣。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
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十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
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
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
,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
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
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大意:
   (一)自「江水又東逕廣溪峽」至「夏后疏鑿者也」
     記敘三峽之首乃廣溪峽。
   (二)自「江水又東逕巫峽」至「蓋因山為名也」
     記敘巫峽因山為名。
   (三)自「自三峽七百里中」至「猿鳴三聲淚沾裳」
     記敘三峽四時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至「東逕宜昌縣之插灶下」
     記敘東界峽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東逕流頭灘」至「上水百日也」
     描寫流頭灘上水之難。
   (六)自「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至「因名曰人灘也」
     記敘人灘石景。
   (七)自「江水又東逕黃牛山」至「迴望如一矣」
     記敘黃牛山、灘附近江水紆洄。
   (八)自「江水又東逕西陵峽」至「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記敘西陵峽山水之美。
主旨:描寫三峽沿岸高山重嶂,江湍紆洄,灘險林茂的奇景。(篇外)
文體:記敘文。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