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周棄子先生集》《未埋庵短書》繭廬、「覃子豪」


《未埋庵短書》台北:文星,1964;台北:領導出版社,1978
下午讀周棄子"我迷阮玲玉",最能見其年少真情。

短書 (小說雜記,別於經傳)

《未埋庵》一方圖章。文徵明:"吾之軒堂樓館,皆於圖章上起造。":1936 "紅藥樓" (劉禹錫"多栽紅藥待春還"。1943"藥盧" (杜甫"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董橋《菊香書屋裡的昏燈》(1996.8.7)裡說過,柳亞子在淞滬抗戰時期,避居上海法租界,為國運悲痛,書齋題為"活埋庵"..... )


讀姜貴《今檮杌傳》 (即《旋風》)是聽/看了胡適在政治大學的演講推介此書的說明。


-----

《周棄子先生集》台北:合志,1988 /合肥:黃山,2009

2011.5.18《周棄子先生集》有3篇與繭廬相關詩作:
2.中秋東海大學過訪繭廬留詩四首兼呈佛觀
一歲三登大肚山,疎林漸已蔽孱顏。欲知獨客頻來意,為有畸人住此間。僻地儻逃牛李厄,勞生端愧鳥魚頑。別來太瘦君無悔,正要詩芒掩鬢斑。
(「復觀藏書」方型藍印、「徐印佛觀」方型硃印、「徐故教授復觀贈書」藍色長戳 )

1. 繭廬將之美洲集玉谿句送別兼孫奇賢姪

3. 簡繭廬似定山

孫克寬...東海校歌作詞者
[PDF] 孫克寬先生行誼考述


2010.2.25 "《周棄子先生集》是1984年先生溘逝後,許著先所編輯,據我所知,周先生半生惘惘,惜墨如金,除了《未埋庵短書》之外,好像就是這本詩文集傳世了。"


回台當天,1960.10.22,因為有台灣各報記者的報導,所以只刪" (雷震已成為自由中國言論自由的象徵)當時我說該為他鑄銅像,現在銅像還未鑄成*,(換來的是十年坐監)"
隔天10.23 (周日),有近20位的朋友到訪,有的人談得很久,不過,因為這些都是私人間的事,胡頌平先生幾乎都刪除(約20行),未出版 ,頁284-85。
* 關於雷震,周棄子有二首詩:
《聞雷儆寰事急投于右老》
《憶雷儆寰》:......銅像當年姑漫語,鐵窗今日是凋年。

以下抄周先生〈題高陽歷史小說集〉絕句四首︰

載記文章託稗官,爬梳史乘扶叢殘;
一千八百餘萬字,小道居然極鉅觀。

柱腹撐腸萬卷書,要從博涉懲空疏;
天人性命冬烘語,持較雕蟲儻不如。

世論悠悠薄九流,誰知野獲費冥搜,
江湖雜學談何易?慘綠消磨到白頭。

傾囊都識酒人狂,煮字猶堪抵稻粱;
還似屯田柳三變;家家井水說高陽。
"Ylib 遠流博識網




幾處被刪節的版本
周弃子先生集(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

ISBN编号: 9787546107912
作  者: 周学藩 著 汪茂荣 点校
出 版 社: 黄山书社
开本介质: 精装/32开
出版日期: 2009年11月 第1版 第1次印刷
页数字数: 179页/150千字
此作品作者周学藩,字弃子,生于1912年,卒于1984年,湖北大治人,1949年后随国民党入台湾,为当代台湾旧体诗坛重镇。其去世后,此作品曾于 1988年由台湾合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品包括目录,画像一帧,作者及友人手迹三件,序二篇,行状一篇、正文。所收诗、词、联、书札、文等体裁 一应俱全,以诗量最大,成就亦最高。


-----



向明
【周夢蝶論「覃子豪」】
問﹕藍星詩社同仁,多士濟濟,而以覃子豪年齡為最長,可否就覃先生之為人及其思想與抱負小作論列?
答﹕覃子豪先生辭世三十餘年矣!生前曾不止一次語我﹕詩人,不可有霸氣,但不可無傲骨。又一再鼓勵我戀愛,說愛是世界的原動力,是詩的胚芽、火種。此外還勸我学英文或法文,說古人平平仄仄那条路是萬萬不能走了!新一代作者必須睜大眼睛向前看,必須多吸收新東西、而多懂一種文字就等於多一副腸肚、多一副手眼云云。
天意微茫難識!先生以耳順之年,忽為肝癌小兒所欺、死之日適逢雙十國慶。是日,我自卧龍街寓所午睡起、搭五路公車,擬趕往中山堂看電影《蝴蝶小姐》,巧與虞君質教授相遇於明星麪包店門口、十指交握,虞說﹕覃子豪走了、這位仁兄可真會挑日子。
公祭之日,周棄翁曾為長聯輓之,辭曰
「詩是不死的、愛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軀殼!在天之靈,應無遺恨」
下联壓軸二十四字,應更精采、飛動,苦於記不起了,真該死!
(向明附識:此短文摘自周公於2001年五月23日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之「答遠方友人問,凡一十三則」。正式標題為《事求妥帖心常苦》又題「補破網」,此為其中有関藍星詩社之第六問。文中提及虞君質先生為覃子豪先生所作輓聯僅有上聯,下聯記不起,我曾四處蒐尋無從着手。蓋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日凌晨覃師過世,我正在馬祖服役,未能獲准趕回奔喪,是以未知台灣各界對覃氏弔念詩文之詳情,亦從無人將之收錄。而今虞教授及周公均己仙游,這一公案怕更難找到着落了。)

楊之水《棔柿樓讀書記》;梵澄先生


揚之水
揚之水,原名趙麗雅,醉心文史,博學多識。開過卡車,賣過西瓜。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編輯。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物或物象考據 ​​精彩傑出,著作有《詩經名物新證》、 《詩經別裁》、《脂麻通鑑》、《先秦詩文史》等。
中文名:揚之水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 1954年
職業:作者、編輯
主要成就:中國魅力50人
代表作品: 《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曾有西風半點香》
原名:趙麗雅
目錄人物簡介主要著作詩經《揚之水》展開人物簡介主要著作詩經《揚之水》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1]   揚之水,1954年生,原名趙麗雅,浙江諸暨人。揚之水係其筆名,出自《詩經·國風·鄭風》:“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1970年初中畢業,於北京房山縣山區插隊。回城後在北京市王府井果品店上班,開過卡車,賣過西瓜。1979年,調往民間文藝研究會負責圖書館工作,博覽群書,自學成才。80年代曾考入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至1996年間擔任《讀書》編輯,與金克木、張中行、徐梵澄、唐振常、鄧雲鄉、金性堯、王世襄等著名學者相往還,被稱為“《讀書》四大金釵”之一。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物或物像有精彩的 ​​闡釋,主要致力於先秦文學與古代名物研究。著有《脂麻通鑑》、《終朝採綠》、《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別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等書,並發表多篇論文,講過的《詩經》選讀獲得好評。考據精確,言辭優美,造詣深厚,被稱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  2010年獲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50人----釋古之魅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棔柿樓讀書記》宋遠(揚之水)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300冊此書有仿印本  《脂麻通鑑》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1.05千冊  《終朝採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萬冊  《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平裝3000冊精裝600冊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修訂版  《詩經別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中華書局2007年3月再版6千冊  中華書局2012年2月精裝再版  《先秦詩文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3000冊  中華書局2009年4月再版4000冊  《古詩文名物... 
***

董橋︰喜得揚之水小手卷

6,309

0
一九九六年五月我寄《英華沉浮錄》初集給揚之水,她在天一閣一張花箋上寫了六行小楷回我。詩箋素雅,書法簪花,文辭典麗,稍稍大些的三行字寫「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稍稍小些的三行字寫「丙子初夏,英華沉浮錄忽如天外飛來。展卷快讀,胸腹俱舒。瓊瑤之惠,無以為報,乃錄洛神賦不成十三行,聊充木瓜之投也。揚之水書」。下鈐朱文舊章一枚。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頃刻間彷彿置身遠古,想起王彥泓的「江令詩才猶剩錦,衛娘書格是簪花」,想起錢謙益的「芳樹風情在,簪花格體新」,我高興,找人裱了裝了小小鏡框補了案邊破壁,至今無恙。揚之水苦讀博讀通讀,難得書藝精湛,隨手一紙蠅頭便箋都見才情,都很漂亮,奇女子也。我那時候在讀大學者冼玉清先生的著述,感佩不已。一轉眼,揚之水用名物學方法撰寫的古代器物研究一大叠我慢慢細賞,學術功力不輸前輩鴻儒,也是異數。好古敏求,我只沾了邊緣,進不了正殿,從來只在冷攤荒店裏摩挲歲月的屐痕。揚之水不一樣,埋首圖書館博物館辨認歷史的全璧,不分寒暑,不辭關山,筆下一字一句枝拂綉領,步動瑤瑛,當世雅人無不驚艷。那是宿緣。她在北京編《讀書》的時候我認識她。初會是在香港。她的文集《棔柿樓讀書記》薄薄一本我讀了再讀,樓名好,文章好。棔樹也叫合歡,落葉喬木,入夜樹葉成對相合,花淡紅,木材褐色,紋理直,結構細,可製家具,她家窗外有一株,大吉之兆,人健筆健,著作延綿。《讀書記》之後子孫滿堂,脂麻通鑒,終朝采藍,名物新證,詩經別裁,先秦詩文,金銀研究,明式家具,香木志異,桑奇三塔,樣樣深究,百般體貼,專著一部接着一部,儒林觀止。台灣一位朋友讀完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全三冊說:「好奇,如此淵博之士,揚先生為人到底如何,好相處嗎?」外圓內方,會擇善,會固執,重情義,我說。朋友再問揚之水是袁宏道論世間學道四種人裏哪一種人?玩世?出世?諧世?適世?都不是,我說。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大家袁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官吏部郎中,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並稱三袁,公安派文士領袖,林語堂先生從老歲月拜服到新歲月,我這代人應聲傾倒,年少不光死追袁家兄弟鼓吹的「性靈」說,連李贅著述都囫圇吞棗,吞完再吞,下筆追摹真率自然,閑情逸致,香港半山斜坡上初次遠遠看見林語堂拄杖漫步幾乎錯以為是袁中郎復活。朋友說的世間學道四種人見袁宏道〈與徐漢明〉信札:
讀子書不啻空谷足音,知近道卓然,益信小修向日許可之不謬也。弟觀世間學道有四種人:有玩世,有出世,有諧世,有適世。玩世者,子桑伯子、原壤、莊周、列禦寇、阮籍之徒是也。上下幾千載,數人而已,已矣,不可復得矣。諧世者,司寇以後一派措大,立定腳跟,講道德仁義者是也。學問亦切近人情,但粘帶處多,不能迥脫蹊徑之外,所以用世有餘,超乘不足。獨有適世一種其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以為禪也,戒行不足;以為儒,口不道堯、舜、周、孔之學,身不行羞惡辭讓之事,於業不擅一能,於世不堪一務,最天下不緊要人。雖於世無所忤違,而賢人君子則斥之惟恐不遠矣。弟最喜此一種人,以為自適之極,心竊慕之。除此之外,有種浮泛不切,依憑古人之式樣,取潤賢聖之餘沫,妄自尊大,欺己欺人。弟以為此乃孔門之優孟,衣冠之盜賊,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近見如此,敢以聞之高明。不知高明復何居焉?
巧得很,事隔一年多了,揚之水前幾天乘興寄來工楷小手卷,謄錄袁宏道佳章四段,〈與徐漢明〉一段列第三則。書法依舊那麼精美,那麼挺秀:第一則錄〈與龔惟長先生〉,第二則錄〈西施山〉,末尾一則錄〈小陶論書〉。書法書法,旨趣在書不在法。法是法度,初學臨帖練好筆路從來不難。難只難在寫出自家風格。世間多少書法但見其法不見其書,寫了幾十年寫不出一點書趣,那叫賬房筆墨:「公看蘇黃諸君,何曾一筆效古人,然精神躍出,與二王並可不朽」。我愛揚之水書法愛的從來是她的書不是她的法。揚之水的字我遠遠一看認得出是揚之水的字。張充和的字我遠遠一看也認得出是張充和的字。沈君默是沈君默。臺靜農是臺靜農。俞平伯是俞平伯。沈從文是沈從文。都那樣,遠看近看毫不含糊,錯不了。〈小陶論書〉論的正是這層道理:
小陶與一友人論書。陶曰:「公書卻帶俗氣,當從二王入門。」友人曰:「是也。然二王安得俗?」陶曰:「不然。凡學詩者從盛唐入,其流必為白雪樓;學書者從二王入,其流必為停雲館。蓋二王妙處,無畦徑可入,學者摹之不得,必至圓熟媚軟。公看蘇、黃諸君,何曾一筆效古人,然精神躍出,與二王並可不朽。」昔人有向魯直道子瞻書但無古法者,魯直曰:「古人復何法哉?」此言得詩文三昧,不獨字學。余聞之失笑曰:「如公言,奚獨詩文?禪宗儒旨,一以貫之矣。」
觀賞好字快活如此。袁宏道說人生真樂分五種。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是一快活。列鼎度曲,男女交舄,珠翠委地,金錢不足,還有田土,是二快活。藏書萬卷,知交滿堂,還有高人,遠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是三快活。千金買舟,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將至,是四快活:「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資田地蕩盡矣。然後一身狼狽,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往來鄉親,恬不知恥,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無愧,死可不朽矣。若只幽閒無事,挨排度日,此最世間不緊要人,不可為訓。古來聖賢,公孫朝穆、謝安、孫瑒輩,皆信得此一著,此所以他一生受用。不然,與東鄰某子甲蒿目而死者何異哉!」世道翻新,世風不古,京城東總布胡同舊樓窗外粹然棔樹一株,綠葉相合,風過飄香,揚之水窗內伏案得簪花小楷一卷,是六快活也。分得這樣的瓊琚,消受這樣的緣份,我老運也算昌隆。小手卷分兩日寫畢,前兩則注「袁中郎文鈔。壬辰八月十八日課」,後兩則注「石公文續鈔。壬辰八月十九習書」。一九九六年我寄《英華沉浮錄》給揚之水。二○一二年我寄這紙木瓜回揚之水。十六年了,芳樹風情在,簪花格體新,索性歸為七快活。
董橋 


***

《棔柿樓讀書記》


收在《柿樓雜稿》里的文字,最早的一篇寫於一九九四年,最近的一篇完稿在三天前,跨度近二十年的一堆「雜拌兒」,此番湊在一處,真是名副其實的「雜稿」。

數年經營文字的體會,是寫人最難。《讀書》十年,從眾師問學,獲益良多,然而以自己之筆拙,卻輕易不敢為眾師畫像,因此始終是藏於心者多,筆諸文字少。收在第一單元中的幾則,實在未能寫出諸家風采,不過存此雪泥鴻爪,藉以寄托久寓心中的懷想和感念。

第二單元的文字,多為應命而作的序跋和書評,長長短短,體例不一,更見其雜。離開《讀書》之後,受遼寧教育出版社委托,組織了一套「小精裝」叢書,便是《茗邊老話》,作者多是年齡七十歲以上者,這也是我編輯生涯中的最後一項工作,當日並餃命為叢書寫一則總序,署名脈望。今檢點舊稿,卻是發現兩則,什麽原因,已經完全記不得,今便一並收錄在一個題目之下。

《關於印刷術起源之討論的一點管見》,原是一九九六年間在遇安師指點和敦促下所作,曾刊發於當年的《中國文物報》,此後則再也沒有碰過相關的問題,今收入此編,算是留下一點往事的痕跡。《六十年家具研究綜述》一篇,是二九年北大的一位朋友為新加坡一家雜志組稿,命題作文,然而事不諧,小稿便擱置至今。以文中所談依然是書,放在這里,似也合宜。

最末一組中的《我與書》,是應《語文學習》之約而作。《院兒的雜拌兒》原初是分別發表的兩則小文(刊發其中之一的《街道》是一家很有特色的期刊,後來莫名其妙停掉了),今合為一篇。所謂「棔柿樓」即在這「院兒」里邊,也算是合了本書的題。
------

董橋:揚之水筆下的香事| 鳳凰副刊

寫學術流水賬不難;寫帶著學術視野的古代清風明月才難,我的朋友揚之水做得到。
春節前幾天在新界一個山坡上看到一棵老樹又高又壯,細雨中濃濃的綠葉閃著片片的油光,我想起小時候在南洋常見的沉香也那樣好看。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說,香港的沉香叫土沉香,又叫牙香樹,也屬瑞香科。當年教我國文的鍾老師最喜歡沉香。他抗戰時期跟中國入緬遠征軍遠赴緬甸,軍中一位排長是學植物學的,教他認識了熱帶許多香木香料。老師家裡種了不少盆栽,檀香松香藿香丁香都有,還有一架子的香木標本,卷標上全是我發不出音的學名。
這幾天讀揚之水新著《古詩文名物新證》一二兩冊,她寫篆香、寫宋人沉香、寫諸香淺識、寫龍涎香品我讀來都很親切,隱約聞到舊時南洋叢林中那股泥香花香和木香,頓時心遠夢遠,時空交錯,連老師書房里丁香濃烈的辣味也幾乎聞到了。揚之水說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裡的《志香》一篇是品鑑沉香最精妙之作,那本書我年少讀過,半懂半猜,遠比不上他的田園詩迷人。老師家裡供奉的那尊沉香木雕佛像倒是又樸拙又靜美,說是明代的,一絲幽幽香韻我至今難忘。
偏愛沉香,我偏愛的也許只是南洋歲月的餘溫。篋中舊藏的那串伽南佛珠手串聽說是稀世的香珠,揚之水書裡說南宋文獻提過,叫伽南香。台灣劉良佑寫的《靈臺沉香》說他曾經親走越南訪求棋楠香,之水說棋楠香就是伽南香,極品那時每千克約值七萬美元。我這十八顆香珠便宜多了:賣者半信,買者半疑,與篋中那串沉香手串細細辨別,木紋似乎綿密了,香氣似乎婉約了,私心趕緊判定是伽南。
《古詩文名物新證》說鷓鴣斑香“槎牙輕鬆,色褐黑而有白斑點點如鷓鴣臆上毛”。我那串沉香分明帶鷓鴣斑,養在原裝圓形錫盒中,說是清代寺僧舊藏,掀開盒蓋湊前輕聞,香韻真的又老又遠。之水說此香名字起得好,跟端硯名品&&鵒眼恰成巧對:“棐幾硯涵&&鵒眼,古奩香斫鷓鴣斑”,這是陸放翁說的。十幾二十年前我也附庸迷戀端溪紫英的風雅,苦苦追尋硯石上的&&鵒眼,如今小小一串沉香珠,揚之水書中一說是鷓鴣斑,我竟又傾倒了。
整部書寫得那麼沉實而有情有趣,靠的是她這多年來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埋姓埋名埋頭用功的勁。她寫《詩經別裁》,寫《先秦詩文史》,我都略嫌拘板;《詩經名物新證》漸漸露出一些自己;到了這部《古詩文名物新證》,她終於讓學問慢慢從工筆的底子化出寫意的膽識!四十幾年前我在越南西貢一位長輩家的花園裡認識了一株像茉莉的樹,長輩說不清楚那叫benzoin還是storax,也可能叫japonica,反正字典上都說是安息香:“我們拿來做草藥,其實是香料!”我這回在揚之水書裡又看到這種花樹:她悄悄從越南摘來還給了《醒世恆言》裡那個賣油郎!
我向來偏見,總覺得材料那麼豐富,這部書能寫得再輕鬆些再散文些一定加倍好看。寫學術流水賬不難;寫帶著學術視野的古代清風明月才難,我的朋友揚之水做得到。朱家溍的《故宮退食錄》出版之後他對我說:“有些題目原可以寫得再瑣碎一點,再生活一點。”我猜朱先生那意思是再多穿插一點情節與細節:古人事蹟的情節與細節;作者迷​​古的情節與細節。
(本文選自《古詩文名物新證(全二冊)》揚之水/ 紫禁城出版社/ 2004)




******

梵澄先生 楊之水/陸灝 上海: 上海書局 2009

此為編輯粉絲之作 無什可觀
梵澄先生的譯作也沒什麼 可能問題多多



梵澄學術成就多端,大要有四:翻譯西方現代大哲尼采(完整的譯作有四部)、翻譯印度古今​​哲學要藉(部頭都頗大)、用英文述(或譯)介中國古代學術(譯《肇論》、撰《小學蒨華》、《孔學古微》、《周子通書》、《唯識蒨華》等),再就是詮釋古學經典的撰述(《安慧三十唯識疏釋》、《老子臆解》、《陸王學述》)。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學術的中國學人屈指可數,有的不過浮泛涉獵、蜻蜓點水。梵澄在每一領域都涉獵頗深,不屬此列;何況先生勞作纍纍,有目共睹,絕非像某些傳說中的大師。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林文月 (II)《澄輝集》《遙遠》,"日本研究功勞賞",《我所期望於大學生的》、郭豫倫






林文月《澄輝集──古典詩詞初探》台北:文星,1967;洪範,1993

這本書是作者對古典詩詞地初探,是作者早期(約有34年前)所寫的第一本論文集,書中大部分的文章與六朝詩或六朝詩人有關,有曹操、曹丕、曹植、謝靈運、顏延之、周邦彥、陶淵明及南朝詩的分析。
雖是作者年輕時之作品,卻是個人讀書的真正心得,用心咀嚼詩人的作品,重視作品的本身,只有確實讀原著原典自我深思,才能建立比較充實而獨立的思想體系。

-----【作家第一本書】23 林文月/澄輝集

文/鐘麗慧 2012

林文月(1933~ )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縱橫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散文創作;遊走於中文與日文文學之間,不愧是天之驕女!

她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大三時決定,以研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為人及其詩篇」,撰寫大學畢業論文(當年大學要寫畢業論文),長達五萬字。讀研究所時,將畢業論文整理為獨立篇章,發表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由於她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頗受歡迎。

此外她陸續發表古典文學論文,獲得文星書店青睞,一九六七年以《澄輝集》書名出版,編入風行當時的《文星叢刊》。

林文月說:「當初取書名為《澄輝集》,是引用六朝詩人謝莊〈月賦〉裡的句子『生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因書中大部分文章與六朝詩或六朝詩人有關;另一方面「澄輝」也象徵著我的名字。」

同為台大教受的柯慶明肯定:「林文月教授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與唐代。她對曹氏父子、陶謝、山水、官體、田園、遊仙等詩型的論述,已成為當代學者後續研究的依據。」

此後林文月因前往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比較文學,而開創戰後中日古典文學比較交流之先河,及翻譯日文經典作品之大業;也因寫《京都一年》散文集,而陸續出版近二十本散文集,橫跨古典研究與散文創作,游刃有餘。




王孝廉、郭豫倫
記得9月是林文月先生的80歲大慶,我有機會參加臺大為她辦的國際研討會,結論那場,後來才知道隔座是她女兒。去參觀她的文物展,從影片等略知林先生和家人……..
會後,找出林先生的大部分散文作品拜讀,當然知道林先生洪範版的幾本書,封面是她先生設計的郭豫倫
近兩天,買到王孝廉的小說《彼岸》: 19851月出版同年93.......我以前都只讀王先生的學術作品,讀他的小說當然可以了解他的另外面向。他在"自序"說葛浩文教授曾將書中兩篇《塵海三色》和《平戶千里》翻譯成英文....... 郭豫倫先生為我設計此書和另一本散文集《船過水無痕》的封面,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好的紀念。』
我想有系統的找郭先生的資料,而網路上有不少郭豫倫和林文月的照片。不過齊邦媛先生的回憶錄這樣記林先生:○○一年丈夫郭豫倫過世後,她獨居在舊金山,和一雙兒女感情親密………



2013年林先生80大壽.....當選日本重要研究機構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the Humanities)

的"日本研究功勞賞`".....

第3回人間文化研究機構日本研究功労賞授賞式及び記念講演のご案内

当機構では、海外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プレゼンスが相対的に低下している現状に鑑み、YKK株式会社様の協力のもとに、海外の優れた日本研究者の顕彰をとおして日本への理解を深めるとともに、海外での日本研究の興隆と促進に資することを目的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日本研究功労賞の授与を行っています。
この賞は、海外に在住し、日本に関する文学や言語、歴史や民俗・民族、文化や環境などの研究において学術上特に優れた成果をあげた研究者に対して授与するものです。
このたび、第3回目の受賞者を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林 文月(LIN Wen Yueh)氏に決定し、下記のとおり授賞式及び記念講演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平成25年10月吉日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長    金 田 章 裕  


■ 日 時: 平成25年12月10日(火) 15:00―16:30
・授賞式     15:00―15:20
・記念講演 『平安朝文学の中国語訳』 15:30―16:30
■ 会 場: 日本学士院
〒110-0007  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7-32
(TEL)03-3822-2101
■ 講 師: 林 文月(LIN Wen Yueh)氏
■ 定 員: 100名(先着順)
■ 聴 講: 無料 
■ 申込方法: 聴講をご希望の方は、往復はがきまたはE-mailにて「記念講演参加希望」と明記のうえ、住所・氏名(ふりがな)・電話番号を記入し、以下申込先まで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 締め切り平成25年11月29日(金)(締め切り前でも定員に達し次第、締め切ります)
■ 申込先 
〒105-0001 東京都港区虎ノ門4-3-13 ヒューリック神谷町ビル2階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総務課 総務係
(Mail) soumu☆nihu.jp(☆を@に変えてお送りください)
24-4_02.gif チラシを見る 5-pdficon_small.gif(PDF形式:3MB)

 〔問い合わせ先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総務課総務係
 (TEL) 03-6402-9200(代)
 (HP) http://www.nihu.jp


林文月(I)
林文月《遙遠》台北:洪範,1981
很少人會像我,《遙遠》選其中的《我所期望於大學生的》印象最深刻 ,因為它肯定我1972-73年在東海大學對中文系教育失敗的觀察......




 目次
 序《心靈的契合》琦君
 《遙遠》
《春殘》
《庭園的巡禮》
 《過北斗》
《記憶中的一爿書店》 (爿 (讀"辦")是江蘇話)
《給母親梳頭髮》
《姨父送的蝴蝶蘭》
《那間社長室》
《在喀刺蚩機場》
《翡冷翠在下雨》
《義奧邊界一瞥》見
『國文研究資料館』印象記
《以文會友》
《同在異鄉為異客》
《十年憶昔》附記:  祭吉川幸次郎先生
《雨遊石山寺》
《福岡速寫》
《愛國保種為己任的連雅堂》
《我所期望於大學生的》
《講臺上和廚房裏》
附錄
《林文月的希望》(郭豫倫)
後記







他們在島嶼寫作|特輯|
【文學院交響──我看《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
 
◆楊佳嫻 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我進台大讀書時,剛好是在上世紀與這世紀的交口上。
 
老建築十三道溝痕磚切分著亞熱帶日光,貓頭鷹雕飾仍居高臨下,回環宛轉的X型樓梯交錯伸向文學院兩側內廊,梯壁上鏤空裝飾,古老而華貴。在這棟歷史不足一百年,卻彷彿累積了千百代靈魂輻射的處所,聽一堂課,也像是同時聽見好幾堂課、好幾門知識在內部迴響。這裡擁有太多歷史了,裂痕與灰塵都有來歷,知識引用著知識,感悟引用著感悟,空間也引用著記憶裡的空間。
 
我來到的時刻,在中文系這一側廊廡,臺靜農與鄭騫這兩位「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已經去世,柯慶明所謂「昔往的輝光」,而林文月教授也早已退休。似乎「余生也晚」,其實不然。不在場,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缺席,他們傳承結織的知識與人格,以及無數環繞著他們的傳說,不管是師承、友誼、愛情、政治、學術,均成為台大重要的文本內容,隨著一代代人的轉述、聆聽、再轉述,變成了巨大的,空氣一般可是又有重量的存在。來這裡讀書前,我已不感到陌生,完全拜這些文學作品、學院傳說所賜。
 
一天,六朝文論課上,齊益壽老師進來時沒挾著書,他說:「今天不上課!到圖書館去!林文月老師回來了!」即使是研究生,心態跟大學生也差不多,只是比較矜持,大家沒有即刻發出「耶」的歡叫,而只是在臉上浮出鬆了口氣的喜色,吱吱喳喳地收著書包,推開老舊木門,三三兩兩下樓去。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原來是林文月教授手稿捐贈典禮。已經聚集了好些師生在場,才啟用不非常久的新總圖內部彌渙一種高貴金黃的光色,遠遠一位粉紅套裝,髮式鬈曲微觸肩上,立姿挺直的女性,似是人群焦點。身旁學長姊指點:「那位就是了!」那一年,大概是林教授六十七歲罷,我是第一次見到她,驚嘆於這個年歲而仍能保持的風華。
 
又隔了幾年,在與林海音女士有關的什麼活動,晚上留下來和一眾師長們吃飯,與林文月教授、楊牧夫婦等同在一桌。當然,那時候我早已讀過《飲膳札記》,看過那張1983年他們兩人與臺靜農、齊邦媛、殷張蘭熙等人的聚餐合照。餐桌上我最小,就默默聽他們說話,你來我往,你提這個線頭我提那個線頭而拉起的一大張記憶之網,偶爾他們談到「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時就會望向我,大概是希望我補充一下觀點。餐後,與林教授、歐茵西教授同車回台大那一帶,我坐前座,從後照鏡裡可以看到街上光影如何投射在她們的面頰,笑聲如星燼散落,眼神如燭火,有點閃爍,但都是明亮。
 
 
林文月教授36歲因為京都一行,而始有第一部散文集《京都一年》誕生。陳芳明教授在紀錄片中謂之為「遲到」,我倒不這麼覺得。固然,藝術崇尚天才,歷來總是更注重早發的心靈,就散文這個文類來說,未必如此。何況,看〈我的同學鄭清茂〉一文,「我與清茂又不約而同,有時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散文小說一類的創作」云云,顯見得早有嘗試。如臺靜農諭示學生寫文章應「簡潔明快,寧澀勿流」(見〈臺先生和他的書房〉),少年時可能不大能領會得。我即是少年時開始零零星星讀林教授文章,雖然覺得清淡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當時並不非常愛看。回想起來,原因也不難理解。二十二、三歲時,有次與周志文老師談天,他說喜歡周作人,我說喜歡魯迅,他笑了:「都是這樣的,你還年輕,當然喜歡魯迅。」文章怎樣是「質而實綺,臞而實腴」?怎樣是「澀味」與「簡單味」?好像裡頭有一種天性,又有一層修為。現在我也微近中年,一樣愛魯迅,但是周作人倒比較看得進去了。更不要說還比周作人再腴麗一點的林教授文章。
 
 
林文月教授曾說「我不太相信靈感」,她比較相信積累。
 
在她至今全部的散文集裡,以書事與人情為大宗,前者往往與後者聯繫,而後者由另外再伸出追索家族史事人物一脈,最後再回到書上。確實是積累方能得,有溫潤的學者氣息。而又以自然為美學依歸,要經營而不露雕鑿,看來清淺的文字裡其實折藏著許多可以反覆閱讀的意味。
 
或許,就像那件林教授一直忘懷不了的黑衣裳,素黑上翻出一點點斑斕浪花,輝映出那黑的沉厚,而斑斕是有底子的。


 
摘自《文訊》,完整篇章請見第362期(2015年12月號)

Alice in Wonderland...1865 ..."阿麗思漫游奇境記" 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 Baby

On this day in 1864, English mathematician and writer Charles Dodgson (better known as Lewis Carroll) presented a handwritten and illustrated manuscript, "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 to his 12-year-old friend Alice Pleasance Liddell; the book was later turned into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e classic tale was published 150 years ago today. Alice in Wonderland by Lewis Carroll

As the classic children’s tale celebrates its 150th anniversary, BBC Culture readers share their best-loved moments.
BBC.COM|由 SAM RIGBY 上傳

150 years ago, Lewis Carroll published “Alice’s Adventures in...
NEWS.YALE.EDU



The British Library

Illustration of Alice with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from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 With fifty illustrations by John Tenniel.', 1897
The Reverend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Lewis Carroll) first told the tale of Alice on a boat trip with the Liddell sisters ‪#‎onthisday‬ in 1862.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important day from which sprung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ttp://bit.ly/1GWCeXF






Alice in Wonderland will be 150 years old on July 4th. See photos from the 1947 stage production. http://ti.me/1JAkjdu
(Philippe Halsman—LIFE Magazine)




趙元任先生的譯本出來之後,胡適之先生在日記讚美之。
周作人先生1922寫篇書評"阿麗思漫游奇境記"。周作人只有不喜歡"序",那是趙先生模仿L. Carroll文風的作品,周說過於"巧",所以不喜歡。
沈從文受到此譯本的影響,也作他自己的創作:"愛麗思漫游中國記",待查。


張華兄:趙元任的序,採用的其實是悖論(paradox)的寫法,,他在日記裡自承和卡洛爾一樣喜歡悖論:

悖論,亦稱為弔詭詭局,是指一種導致矛盾命題。通常從邏輯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悖論的英文paradox一詞,來自希臘語παράδοξος ,paradoxos意思是「未預料到的」,「奇怪的」。
hc:讀過。阿亮工作室。我覺得趙先生的序很好。
http://www.aliang.net/literature/ebooks/a0007_alsmyqjjv09t.pdf
這次讀序,比較驚訝的是趙先生當時不知道Alice in Wonderful Land 出版年份。他說約1967年。


http://www.alice150.com/wall-street-journal-article-of-june-12-for-the-anniversary-of-alice-in-wonderland-translations-into-pashto-esperanto-emoji-and-blissymbols/#respo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65
 (commonly shortened to Alice in Wonderland) is an 1865 novel written by English author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under the pseudonymLewis Carroll.[1] 

The Secret World of Lewis Carro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lpvtwu1Rs

Down the Rabbit Hole

January 28, 2013 | by 
However complicated Lewis Carroll’s legacy (he turned 151 yesterday), nobody can dispute its role in popular cultur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as spawned more than twenty adaptations, not counting those works inspired by the 1865 classic. The following, from 1903, is the first: it stars one May Clark, and features some fairly nifty special effec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oW1Xqndzs


Alice in Wonderland (1903) [Silent Movie]



-----
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 Baby is a children's novel by the ReverendCharles Kingsley. Written in 1862–63 as a serial for Macmillan's Magazin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its entirety in 1863. It was written as part satire in support of Charles Darwin'sThe Origin of Species. The book was extremely popular in England, and was a mainstay of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many decades, but eventually fell out of favour in part due to its prejudices (common at the time) against Irish, Jews, Americans, and the poor.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