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余英時也認為,中國文化並非處處與民主、自由作對。余英時舉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為例,裡面有提到一個理想中的學校,能教育所有的人民,上至百官、下至百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如此一來,天子所認為的是非對錯,就不再能當作天下的是非標準,而把判斷是非的任務交給學校。黃宗羲的想法,已經接近現代民主觀念。

明代君主獨攬大權,已不容許士大夫有「共治天下」的幻想。而且明太祖一開始便對士階層歧視,「廷杖」便是專爲淩辱士大夫 而設的獨特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索性廢除了宰相的職位,便使「天下治亂系宰相」失去了制度的根據。所以黃宗羲把這件大事看作「有明一代政治之壞」 的起點。

碩士論文: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1974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明夷待訪錄[編輯]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明夷待訪錄》,為體現明末清初黃宗羲(1610年-1695年)民主、民本思想的重要著作。
「明夷」出自《周易》卦名:「箕子之明夷」,據《周易正義》云:「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於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志,亦明夷之義也」。所謂「明夷」指在黎明前的昏暗,「待訪」,指等待明君來訪,全名的意思是黎明前等待明君來訪的備忘錄

內容[編輯]

《明夷待訪錄》全書共計21篇,依次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財計三》、《胥吏》、《閹宦上》、《閹宦下》。

評價[編輯]

  • 顧炎武對此書高度評價:「讀《待訪錄》,知百王之弊可以復振。」
  • 章太炎不喜歡黃宗羲,認爲此書是向滿洲政府上條陳。但這是一種誤解,作者寫此書的對象,是未來代滿清而興者。
  • 譚嗣同對《明夷待訪錄》等新民本思想代表作極為推崇:「孔教亡而三代以下無可讀之書矣!乃若區玉檢於塵編,拾火齊於瓦礫,以冀萬一有當於孔教者,則黃梨洲《明夷待訪錄》,其庶幾乎!其次為王船山之遺書。皆於君民之際,有隱恫焉。」
  • 梁啟超於《清代學術概論》表示「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布,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

影響[編輯]

《明夷待訪錄》提倡民權,反對君主專政專權,一直影響了清朝末年的維新變法
鄒容撰寫的《革命軍》很明顯受到《明夷待訪錄》的影響:「若堯、舜,若禹、稷,其能盡義務於同胞,開莫大之利益以孝敬於同胞,故吾同胞視之為代表,尊之為君,實不過一團體之頭領耳,而平等自由也自若。後世之人,不知此義,一任無數之民賊獨夫,大盜巨寇,舉眾人所有而獨有之,以為一家一姓之私產,而自尊曰君,曰皇帝,使天下之人,無一平等,無一自由」[1]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一文中抨擊中國專制君主「把國家和人民做他一個人的私產,供他一人的快樂」。很明顯是受至《原君篇》抨擊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的影響。
《明夷待訪錄》比西方盧梭民約論》要早約100年,為黃宗羲54歲時著成。有學者稱《明夷待訪錄》為中國古代的「人權宣言」,媲美《民約論》[2]。亦有學者認為黃宗羲並不主張言論自由,「明夷待訪錄」中說:「時人文籍,古文非有師法,語錄非有心得,奏議無裨實用,序事無補史學者,不許傳刻。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代筆,已刻者皆追板燒之。」不能與《民約論》相提並論[3]

注釋[編輯]

  1. ^ 吳雁南等,1990年:《清末社會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
  2. ^ 1904年,林獬主辦的《中國白話報》發表劉師培的《黃梨洲先生的學說》,文中直接把《明夷待訪錄》與盧梭的《民約論》相比較,表示對黃宗羲「五體投地而讚揚靡止」(朱維錚,1996年:《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3. ^ 蕭雄淋:《生命的遐思》

參考[編輯]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