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在倫敦 1931-32》

全12冊(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1988年5月起至1997年11月出齊
第一卷 散文編 踪迹 背影 你我 歐游雜記 倫敦雜記
第二卷 散文編 國文教學 讀書指導 新詩雜話
第三卷 散文編 語文拾零 標標與尺度 論雅俗共賞 語文影及其他
第四卷 散文編 (拾遺)
第五卷 詩歌編 新詩 歌詞 舊體詩詞 補遺
第六卷 學術論著編 經典常談 詩言志辨 中國歌謠
第七卷 學術論著編 古詩歌箋釋三種 十四家詩鈔 宋五家詩鈔
第八卷 學術論著編 文學論著 雜論與佚詩 譯文與譯詩
第九卷 日記編 日記(上)
第十卷 日記編 日記(下)
第十一卷 書信補遺編 書信 補遺
第十二卷 外編 詩文評鈔 古今詩選小傳 歌謠
"朱自清全集: 书信补遗编‎"和"朱自清全集: 外编" 共四本




網路上這本優秀的《經典常談》可用簡體字讀
http://www.dujing.org/ClCms/Article/ShowInfo.asp?InfoID=939&Page=3
悲哉 繁體字的書在台灣很多
我讀說文第一 作 :
籀/常談


《中國歌謠》
  中國現代歌謠理論專著。作者朱自清1929-31的大學講稿整理校讀來(浦江清等人 見跋記)而成。 1957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入《
朱自清全集 第六卷 309-557》1996
2004年復旦大學版

1996/2004兩本書 在
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 一書的引用錯寫 (頁44/頁362)都沒有更正: Project BookRead - FREE Online Book: The Chinese Boy And Girl by ..
bookread.tanaya.net/cgi-bin/BookRead.cgi?chnbg10 - 頁庫存檔
Isaac Taylor Headland, PEKING UNIVERSITY Author of 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 PREFACE ... rhythm and rhyme, has as good a story, exhibits a more scientific ...

全書分6章:歌謠釋名、歌謠的起源與發展、歌謠的歷史、歌謠的分類、歌謠的結構、歌謠的修辭。本書主要論述下列幾個問題:①中國古代歌謠意義的不確定性。 ②歌謠源於個人創造。 ③研究中國古代歌謠的重要資料。 ④歌謠分類問題。 ⑤決定歌謠重疊表現的因素。 ⑥歌謠的聲韻修辭。本書對中國歌謠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論述。對中國現代歌謠學的建立具有開創意義,同時具有一般歌謠學史的價值。
出版社說明
朱自清(1898-1948)先生的散文名篇早已廣為人知,其實他作為一名中國文學研究者的意義也不可低估。
朱自清長期任教於清華大學,並擔任過該校中文系主任,他治學嚴謹,學風樸素,影響過幾代學人。 《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後經整理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





此全集是朱自清的編者
二兒子 (印象) 朱喬森先生


今天才知道更有下2冊

朱自清全集: 书信补遗编
朱自清全集: 外编

朱自清全集: 外编

朱自清 - 1997 - 413 頁
部分預



朱自清全集 12卷

朱自清先生是少數休假歐遊一年1931-32 而可以努力寫出《歐遊雜記》 (3)、《倫敦雜記》(7個月)兩書的人
由於某些限制 後本書的圖都沒放進
全集當然全是文字而已
今天整理手頭的《朱自清全集》才知道當初我買它的時候詩歌」和「書信」2/本。由於各卷分別有標價,所以問津堂書局分開賣。現在要補書也不怎麼容易呢
(《朱自清全集》第1-4卷為散文、第5卷新詩歌詞舊體詩、第6-8卷 學術論述、第9-10卷 為日記、第11卷書信、第12卷為教講義。)

總圖2F密集書庫 848.5 2523-10 v.11
還是要感謝那位捷足先登者。《朱自清全集》10/12 留給我。我沒想到近幾天它給我帶來一些樂趣──譬如說,想寫本《朱自清在倫敦 1931-32,當然這只是想想而已。不過,很有點意思

總圖2F密集書庫 848.5 2523-10 v.11

朱自清,原名自華,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於江蘇海州(民國改為東海縣),祖父朱則余為當地承審官,父親朱鴻鈞,母親周氏。1901年隨父母遷居江都縣邵伯鎮,1903年再遷居揚州。朱自清在揚州安樂巷29號度過青少年時期,遂自稱「揚州人」。1916年朱自清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考取北京大學,並遵父母之命,與醫生之女武鍾謙結婚。次年因朱鴻鈞在徐州榷運局長任上納了幾房妾引發家庭變故,轟動徐州,不久朱鴻鈞丟官,家道中落[1]。朱自清就讀北京大學時,是新潮社的創社成員,參與五四運動,亦曾參加平民教育演講團。其間兩名兒女出生(長女朱采芷)。1920年, 朱自清提前一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其後五、六年之間,任教七所中學(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台州浙江第六師範、溫 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上虞春暉中學),生活不穩定,年紀輕輕,家庭負擔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2]1925年,即27歲時,在俞平伯介紹下,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書。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公費遊歷歐洲,在倫敦修讀英國文學語言學,次年回國。1932年8月4日與陳竹隱結婚。 
1948年,朱自清患嚴重的胃病。6月18日,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醫院去世[3]

  • 《雪朝》(1922年;文學研究會的成員的合集)
  • 《毀滅》(1923年;長詩)
短篇小說
  • 《別》(1921年
  • 《笑的歷史》(1923年),以妻子武鍾謙為原型[9]
散文:
  • 《蹤跡》(1924年;朱自清首本詩與散文集)
  • 《背影》(1928年
  • 《歐遊雜記》(1934年
  • 《倫敦雜記》(1943年
  • 《你我》
語文論述:
  • 《新詩雜話》
  • 《經典常談》
  • 《詩言辨志研究》
  • 《標準和尺度》
  • 《語文零拾》
  • 《論雅俗共賞》
  • 《書評與議文》
朱自清作品集 蘇教育出版社新近出齊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凡400萬字,是國內迄今收納朱自清作品最齊全、最完整的作品總集。最引人注目的是,該全集首次披露了朱自清的大量日記和書信,包括在全集即將付梓之際,朱自清三子朱喬森意外發現的75封父親寫給母親的“情書”。 《朱自清全集》共收入日記70萬字,從中可知朱自清遺留下來的書信是很多的,據說“文革”期間不幸被燒掉整整兩麻袋。但朱自清的夫人陳竹隱卻一直默默地保存著他倆之間的愛情書信,將其珍藏在朱自清生前經常使用的一個小皮箱內。
陳竹隱女士1990年6月逝世後,朱喬森在整理遺物時也未發現這些書信,直至1997年秋冬,朱喬森有機會改善居室,在搬家時才偶然發現了父母留下的這隻小皮箱,打開一看才驚奇地發現朱自清致陳竹隱的書信7 5封,其中71封為戀愛期間所寫。小皮箱內還藏有陳竹隱致朱自清書信6封,致友人的書信多封,以及朱自清的《中國文學史講課提要》 (版主案: 他的學生筆記本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等著作。


《朱自清全集》第1- 4卷為散文第5卷新詩歌詞舊體詩第6-8卷 學述論述第9-10卷 為日記第11卷書信第12卷為教講義
1988 年,90歲。1996 2
《朱自清全集 第一卷》《背影》(1928年 開明) 《你我》(1936年 商務)《歐遊雜記》(1934年 開明) 《倫敦雜記》(1943年 開明)
《朱自清全集 第二卷》 《國文教學》(1950 與葉聖陶合著) 《讀書指導》(1943/45 開明) 《新詩雜話》(1947作家)
《朱自清全集 第三卷》《標準和尺度》(1948 文光) 《語文零拾》(1948名山) 《論雅俗共賞》(1948 觀察社)《語文影及其他》(1948-1949 未刊)
1989 91歲。
《朱自清全集 第五卷》缺
《朱自清全集 第六卷》《經典常談》(1946文光) 《詩言辨志(研究)》(1947 開明)《中國歌謠》(1957 作家)
《朱自清全集 第七卷》《古詩歌箋釋三種》(1981年 上海古籍) 《十四家詩鈔》(同上) 《宋五家詩鈔你我》(同上)
1990 92歲。
《朱自清全集 第四卷》未編成集的文章小說115篇
1992 年 ,94歲。1996第2版
朱自清全集 第八卷》第一部佔2/3 文學論著 第二部佔 雜論佚詩
第三部 譯文譯詩
1997 99歲。
《朱自清全集 第九卷 日記》《朱自清全集 第十卷 日記》
《朱自清全集 第十一卷》書信 缺
《朱自清全集 第十二卷》收入教學講義三種 1997


《朱自清日記》可全文檢索

朱自清全集: 日记编- Google 圖書


---

朱自清全集 第三卷

  • 江蘇教育出版社
  • 7534304571
  • 1996/999
  • 423
  • 簡裝本
  • 大32開


  • 語文零拾

    陶詩的深度——評古直《陶靖節箋定本》(《層冰堂五種》之三)
    什麼是宋詩的精華——評石遺老的(陳衍)評點《宋詩精華錄》
    詩文評的發展——評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二、三分冊:《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隋唐文學批評史》一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歷史在戰鬥中——評馮雪峰《鄉風與市風》
    生活方法論——評駢友蘭《新世訓》
    短長書
    修辭學的比興觀——評黎錦熙《修辭學比興篇》
    中國語的特徵在那裏——序王力《中國現代語法》
    中國文學與用語(譯文)
    日本語的歐化——谷崎潤一郎《文章讀本》提要
    日本語的面目
    一 保科孝一 《日本語的特質》
    二 小林好日 《日語文章論》
    三 吉澤義則 《平假名的研究》
    四 春日政治 《片假名的研究》
    調整你的語調——與為人(譯文)
    回到大的氣派(譯文)——英雄的時代要求英雄的表現
    靈魂工程師(譯文)
    標準與尺度
    自序
    動亂時代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回來雜記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
    論嚴肅
    論通俗化
    論標語口號
    ……
    論雅俗共賞
    語文影及其他
    編後記



    前言


    ·蹤跡·
    《蹤跡》是朱自清的詩与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第一輯是新詩。
    第二輯是散文。本書收錄其散文部分,仍以“蹤跡”為輯名,同時將散文詩《匆匆》也一并收入。
    匆匆 歌聲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溫州的蹤跡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1928年10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分甲乙兩輯,并有序文一篇:《論現代中國的小品文》。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驕子 背影 阿河 哀韋杰三君
    飄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梅花》后記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雜記 說夢 海行雜記

    ·你 我·
    《你我》散文集,1936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收1925年至1934年秋所作的29篇文章,分
    甲乙兩輯,甲輯共13篇,除《自序》外本書全收;乙輯為書評序跋集,共16篇。本書只收《〈憶〉跋》,
    《〈山野掇拾〉》,《〈子愷漫畫〉代序》,《〈燕知草〉序》,《葉圣陶的短篇小說》等5篇。
    "海闊天空"与"古今中外" 揚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見的葉圣陶 論無話可說 給亡婦
    你我 談抽煙 冬天 擇偶記 說揚州 南京
    潭柘寺 戒壇寺 《憶》跋 《山野掇拾》 《子愷漫畫》代序 《燕知草》序 葉圣陶的短篇小說

    ·歐游雜記·
    《歐游雜記》1934年9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收錄游記11篇,其中《西行通訊》為附錄。
    威尼斯 佛羅倫司 羅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蘭
    柏林 德瑞司登 萊茵河 巴黎 西行通訊

    ·倫敦雜記·
    《倫敦雜記》1943年4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三家書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園 加爾東尼市場 吃的
    乞丐 圣誕節 房東太太

    ·標准与尺度·
    《標准与尺度》,1948年4月由文光書店印行。收文23篇,多為文學雜談。本輯收錄《動亂時代》,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回來雜記》,《論嚴肅》,《論气節》,《論吃飯》等6篇。
    動亂時代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 回來雜記 論嚴肅 論气節 論吃飯

    ·論雅俗共賞·
    《論雅俗共賞》1948年5月由觀察社出版,為“觀察叢書”之七,收文15篇。
    本輯收錄《論雅俗共賞》,《論百讀不厭》,《論書生的酸气》,《論老實話》等4篇。
    論雅俗共賞 論百讀不厭 論書生的酸气 論老實話

    ·語文影及其他·
    《語文影及其他》是朱自清生前親手編定的最后一個集子,未及印行,几個月后,
    他就在貧病交加中离開了人世。建國初期,“朱自清全集編委會”曾將書名改為
    《語文影》,准備收入全集,但終于未能印行。1985年10月,交由中國文
    聯出版公司出版,書名仍用作者原來擬定的《語文影及其他》。分為“語文影”
    和“人生的一角”兩輯。本書收錄了除《論轟炸》之外的所有文章。
    說話 沉默 撩天儿 如面談 人話 論廢話
    很好 是嘍嘛 不知道 話中有鬼 正義 論自己
    論別人 論誠意 論做作 論青年 論東西

    ·集  外·
    《集外》是朱自清生前未曾編成集子的散文。有些散文散失在解放前的各個報刊上,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朱自清全集》后,經過搜集和整理,編入在《全集》第4卷內。
    本書選收了30篇。另外,《南行通信》、《南行雜記》兩篇,是最近在1930年
    《駱駝草》雜志上發現的,這次也收入本書。
    父母的責任 春暉的一月 執政府大屠殺記 悼何一公君1 哪里走
    悼王善瑾君 白馬湖 贈言 哀互生 論說話的多少
    買書 松堂游記 初到清華記 綏行紀略 蒙自雜記 北平淪陷那一天
    這一天 重慶一瞥 新中國在望中 外東消夏錄 重慶行記 始終如一的茅盾先生
    我是揚州人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我所見的清華精神 論不滿現狀 論且顧眼前 劉云波女醫師
    文物·舊書·毛筆 南行通信 南行雜記
    ****
    我曾寫弄他的倫敦雜記之插圖說明版
    The Stories of London, As Told by Professor Chu 80 Years Ago

    比較一下台灣幾年前出版的一本倫敦博物館的書......


    目錄

    【進入「酷」不列顛的設計世界──裝飾藝術、建築及設計博物館】
    (1)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2)設計博物館 Design Museum
    (3)流行與織品博物館 Fashion and Textile Museum
    (4)傑佛瑞博物館 Geffrye Museum
    (5)索恩爵士博物館 Sir John Soane\’s Museum

    【窺見偉大的藝術心靈──藝術博物館】
    (6)
    泰德英國館 Tate Britain
    (7)泰德當代藝術館 Tate Mordern
    (8)
    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9)
    國家肖像美術館 National Portrait Museum
    (10
    )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11)柯陶學院藝廊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y
       吉伯特收藏博物館 Gilbert Collection
       桑姆賽特「艾爾米塔齊」美術館 Hermitage Room at Somerset House
    (12)上奇藝廊 Saatchi Gallery
    (13)
    舍本泰藝廊 Serpentine Gallery
    (14)市政廳藝廊 Guildhall Art Gallery

    【穿越時空的美麗境界──古文明&人類學博物館】
    (15)
    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16)霍尼曼博物館 Horniman Museum

    【手腦並用的啟發創造──自然科學及科學類博物館】
    (17)
    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
    (18)科學博物館 Science Museum

    【喚醒心中的童年歡樂時光──孩子們的博物館】
    (19)倫敦沼澤生態中心 London Wetland Center
    (20)童年博物館 Museum of Childhood
    (21)波拉克玩具博物館 Pollock\’s Toy Museum

    【尋訪城市的離奇身世──都市發展&歷史類博物館】
    (22)倫敦博物館 Museum of London
    (23)船塢地博物館 Museum in Docklands
    (24)皇家戰爭博物館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25)
    國立海事博物館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26)倫敦運河博物館 London Canal Museum

    【You Are What You Live 走進富豪名流的家──私人/歷史建築博物館】
    (27)華勒斯典藏博物館 Wallace Collection
    (28)肯伍宅邸博物館 The Iveagh Bequest, Kenwood House
    (29)伊騰宮殿博物館 Eltham Palace
    (30)威靈頓博物館 Wellington Museum;Apsley House

    【稀奇古怪、倫敦寶藏──特殊主題博物館】
    (31)戲劇博物館 Theater Museum
    (32)倫敦交通博物館 London\’s Transportation Museum
    (33)羅斯板球博物館 Lord\’s Museum
    (34)福爾摩斯博物館 Sherlock Holmes Museum
    (35)扇子博物館 The Fan Museum
    (36)園藝歷史博物館 Museum of Garden History
    (37)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Bank of England Museum
    (38)皇家庫尤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39)鐘錶博物館 The Clockmakers\’ Collection
    (40)茶與咖啡博物館 Bramah Tea & Coffee Museum


    ---
    未校對

    “海闊天空”与“古今中外”



      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閒談。我偶然問道:“你第一次上課,講些什么?”他笑著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點鐘!”他這樣說明事實,且示謙遜之 意。我從來不曾想到“古今中外”一個兼詞可以作動詞用,并且可以加上“了”字表時間的過去;驟然听了,很覺新鮮,正如吃剛上市的廣東蚕豆。隔了几日,我用 同樣的問題問另一位新同事。他卻說道:“海闊天空!海闊天空!”我原曉得“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的聯語,——是在一位同學家的廳堂里常常看見的——但 這樣的用法,卻又是第一次听到!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于生活的方法,能触類旁通地思索一回。
      黃遠生在《東方雜志》上曾寫過一篇《國民之公毒》,說中國人思想籠統的弊病。他舉小說里的例,文的必是琴棋書畫無所不曉,武的必是十八般武藝 件件精通!我想,他若舉《野叟曝言》里的文素臣,《九尾龜》里的章秋谷,當更适宜,因為這兩個都是文武全才!好一個文武“全”才!這“全”字儿竟成了“國 民之公毒”!我們自古就有那“博學無所成名”的“大成至圣先師”,又有“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傳統的教訓,還有那“談天雕龍”的鄒衍之流,所以流風余 韻,扇播至今;大家變本加厲,以為凡是大好老必“上知天文,下識地理”,而“中學為体,西學為用”便是這大好老的另一面。“籠統”固然是“全”,“鉤通” “調和”也正是“全”呀!“全”來“全”去,“全”得烏煙瘴气,一塌糊涂!你瞧西洋人便聰明多了,他們悄悄地將“全知”“全能”送給上帝,決不想自居 “全”名;所以處處“算帳”,刀刀見血,一點儿不含糊!——他們不懂得那八面玲瓏的勁儿!
      但是王爾德也說過一句話,貌似我們的公毒而實非;他要“吃盡地球花園里的果子”!他要享樂,他要盡量地享樂!他什么都不管!可是他是“人”, 不像文素臣、章秋谷輩是妖怪;他是呆子,不像鉤通中西者流是滑頭。總之,他是反傳統的。他的話雖不免夸大,但不如中國傳統思想之甚;因為只說地而不說天。 況且他只是“要”而不是“能”,和文素臣輩又是有別;“要”在人情之中,“能”便出人情之外了!“全知”,“全能”,或者真只有上帝一個;但“全”的要求 是誰都有權利的——有此要求,才成其為“人生”!——還有易卜生“全或無”的“全”,那卻是一把鋒利的鋼刀;因為是另一方面的,不具論。
      但王爾德的要求專屬于感覺的世界,我總以為太單調了。人生如万花筒,因時地的殊异,變化不窮,我們要能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 參加,才有真趣可言;古人所謂“胸襟”,“襟怀”,“襟度”,略近乎此。但“多方面”只是概括的要求:究竟能有若干方面,卻因人的才力而异——我們只希望 多多益善而已!這与傳統的“求全”不同,“便是暗中摸索,也可知道吧”。這种胸襟——用此二字所能有的最廣義——若要具体地形容,我想最好不過是采用我那 兩位新同事所說的:“海闊天空”与“古今中外”!我將這兩個兼詞用在積极的意義上,或者更對得起它們些。——“古今中外”原是罵人的話,初見于《新青年》 上,是錢玄同(?)先生造作的。后來周作人先生有一篇雜感,卻用它的積极的意義,大概是論知識上的寬容的;但這是兩三年前的事了,我于那篇文的內容已模糊 了。
      法朗士在他的《靈魂之探險》里說:
        人之永不能跳出己身以外,實一真理,而亦即吾人最大苦惱之一。苟能用一八方觀察之蒼蠅視線,觀覽宇宙,或能用一粗魯而簡單之猿猴的腦筋,領悟自然,雖僅一瞬,吾人何所惜而不為?乃于此而竟不能焉。……吾人被錮于一身之內,不啻被錮于永遠監禁之中。
      (据楊袁昌英女士譯文,見《太平洋》四卷四號。)
      藹理斯在他的《感想錄》中《自己中心》一則里也說:
      我們顯然都從自己中心的觀點去看宇宙,看重我們自己所演的腳色。(見《語絲》第十三期。)
      這兩种“說數”,我們可總稱為“我執”——卻与佛法里的“我執”不同。一個人有他的身心,与眾人各异;而身心所從來,又有遺傳,時代,周圍, 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門,千差万別。這些合而織成一個“我”,正如密密的魔術的网一樣;雖是無形,而實在是清清楚楚,不易或竟不可逾越的界。于是好的劣 的,乖的蠢的,村的俏的,長的短的,肥的瘦的,各有各的樣儿,都來了,都來了。“把戲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正因各人變各人的把戲,才有了這大千世界 呀。說到各人只會變自己的一套把戲,而且只自以為巧妙,自然有些:“可怜而可气”;“謂天蓋高”,“謂地蓋厚”,區區的“我”,真是何等區區呢!但是—— 哎呀,且住!虧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腳,還可上下其手一番;這“不同”二字正是靈丹妙藥,千万不可忽略過去!我們的“我執”,是由命運所決定,其實無 法挽回;只有一層,“我”決不是由一架机器鑄出來的,決不是從一副印板刷下來的,這其間有种种的不同,上文已約略又約略地拈出了——現在再要拈出一种不 同:“我”之廣狹是懸殊的!“我執”誰也免不了,也無須免得了,但所執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其間卻大有文章;所謂上下其手,正指此一關而言。
      你想“頂天立地”是一套把戲,是一個“我”,“局天蹐地”,或說“局促如轅下駒”,如井底蛙,如磨坊里的驢子,也是一套把戲,也是一個 “我”!這兩者之間,相差有多少遠呢?說得簡截些,一是天,一是地;說得嚕蘇些,一是九霄,一是九淵;說得新鮮些,一是太陽,一是地球!世界上有些人讀破 万卷書,有些人游遍万里地,乃至達爾文之創進化說,恩斯坦之創相對原理;但也有些人伏處窮山僻壤,一生只關在家里,親族鄰里之外,不曾見過人,自己方言之 外,不曾听過話——天球,地球,固然与他們無干,英國,德國,皇帝,總統,金鏡,銀洋,也与他們絲毫無涉!他們之所以异于磨坊的驢子者,真是“几希”!也 只是蒙著眼,整天儿在屋里繞彎儿,日行千里,足不出戶而已。你可以說,這兩种人也只是一樣,橫直跳不出如來佛——“自己!”——的掌心;他們都坐在“自 己”的監里,盤算著“自己”的重要呢!是的,但你知道這兩种人決不會一樣!你我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孫悟空也跳不出他老人家的掌心;但你我能翻十万八千里 的筋斗么?若說不能,這就不一樣了!“不能”盡管“不能”,“不同”仍舊“不同”呀。你想天地是怎樣怎樣的廣大,怎樣怎樣的悠久!若用數字計算起來,只怕 你畫一整天的圈儿,也未必能將數目里所有的圈儿都畫完哩!在這樣的天地的全局里,地球已若一微塵,人更數不上了,只好算微塵之微塵吧!人是這樣小,無怪乎 只能在“自己”里繞圈儿。但是能知道“自己”的小,便是大了;最要緊是在小中求大!長子里的矮子到了矮子中,便是長子了,這便是小中之大。我們要做矮子中 的長子,我們要盡其所能地擴大我們自己!我們還是變自己的把戲,但不僅自以為巧妙,還須自以為“比別人”巧妙;我們不但可在內地開一班小雜貨舖,我們要到 上海去開先施公司!
      “我”有兩方面,深的和廣的。“自己中心”可說是深的一面;哲學家說的“自知”(Know Thyself),道德學家說的“自 私”——“利己”,也都可算入這一面。如何使得我的身子好?如何使得我的腦子好?我懂得些什么?我喜愛些什么?我做出些什么?我要些什么?怎樣得到我所要 的?怎樣使我成為他們之中一個最重要的腳色?這一大串儿的疑問號,總可將深的“我”的面貌的輪廓說給你了;你再“自個儿”去內省一番,就有八九分數了。但 你馬上也就會發見,這深深的“我”并非獨自個儿待著,它還有個親親儿的,熱熱儿的伴儿哩。它倆你摟著我,我摟著你;不知誰給它們縛上了兩只腳!就像三足競 走一樣,它倆這樣永遠地難解難分!你若要開玩笑,就說它倆“狼狽為奸”,它倆亦無法自辯的。——可又來!究竟這伴儿是誰呢?這就是那廣的“我”呀!我不是 說過么?知道世界之大,才知道自己之小!所以“自知”必先要“知他”。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胜。”可以旁證此理。原來“我”即在世界中;世界是一 張無大不大1的大网,“我”只是一個极微极微的結子;一發尚且會牽動全身,全网難道倒不能牽動一個細小的結子么?實際上,“我”是“极天下之賾”的!“自 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只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虫”,井底蛙,磨坊里的驢子之流而已。能夠“知他”,才真有“自知之 明”;正如鐵扇公主的扇子一樣,要能放才能收呀。所知愈多,所接愈廣;將“自己”散在天下,滲入事事物物之中看它的大小方圓,看它的輕重疏密,這才可以剖 析毫芒地漸漸漸漸地認出“自己”的真面目呀。俗語說:“把你燒成了灰,我都認得你!”我們正要這樣想:先將這個“我”一拳打碎了,碎得成了灰,然后隨風颺 舉,或飄茵席之上,或墮溷廁之中2,或落在老鷹的背上,或跳在珊瑚樹的梢上,或藏在愛人的鬢邊,或沾在關云長的胡子里,……然后再收灰入掌,摶灰成形,自 然便須眉畢現,光采照人,不似初時“渾沌初開”的情景了!所以深的“我”即在廣的“我”中,而無深的“我”,廣的“我”亦無從立腳;這是不做矮子,也不吹 牛的道地老實話,所謂有限的無窮也。

      --------
      
    1這是一句土話,“极大”之意。
      2范縝語:用在此處,与他的原意不盡同。
      在有限中求無窮,便是我們所能有的自由。這或者是“野馬以被騎乘的自由為更多”1的自由,或者是“和豬有飛的自由一樣”2;但自由總和不自由 不同,管他是白的,是黑的!說“豬有飛的自由”,在半世紀前,正和說“人有飛的自由”一樣。但半世紀后的我們,已可見著自由飛著的人了,雖然還是要在飛机 或飛艇里。你或者冷笑著說,有所待而然!有所待而然!至多仍舊是“被騎乘的自由”罷了!但這算什么呢?鳥也要靠翼翅的呀!況且還有將來呢,還有將來的將來 呢!就如上文所引法朗士的話:“倘若我們能夠一剎那間用了蒼蠅的多面的眼睛去觀察天地……”3目下誠然是做不到的,但竟有人去企圖了!我曾見過一冊日本文 的書,——記得是《童謠b綴方》,卷首有一幅彩圖,下面題著《蒼蠅眼中的世界》(大意)。圖中所有,极其光怪陸离;雖明知蒼蠅眼中未必即是如此,而頗信其 如此——自己仿佛飄飄然也成了一匹小小的蒼蠅,陶醉在那奇异的世界中了!這樣前去,誰能說法朗士的“倘若”永不會變成“果然”呢!——“語絲”拉得太長 了,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我們只是要變比別人巧妙的把戲,只是要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這便是我們所能有的自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种或者稍嫌 舊式的了;

      --------
      
    1《西還》158頁。
      2見《阿麗思漫游奇境記》譯本。
      3此處用周作人先生譯文,見《自己的園地》181頁。
      那么,來個新的,“看世界面上”1,我們來做個“世界民”吧——“世界民”(Cosmopolitan者,据我的字典里說,是“無定居之人”,又有“彌漫全世界”,“世界一家”等義;雖是极簡單的解釋,我想也就夠用,恕不再翻那笨重的大字典了。

      --------
      
    1《金瓶梅》中的此語,此處只取其辭。
      我“海闊天空”或“古今中外”了九張稿紙;盡繞著圈儿,你或者有些“頭痛”吧?“只听樓板響,不見人下來!”你將疑心開宗明義第一節所說的 “生活的方法”,我竟不曾“思索”過,只冤著你,“青山隱隱水迢迢”地逗著你玩儿!不!別著急,這就來了也。既說“海闊天空”与“古今中外”,又要說什么 “方法”,實在有些儿像左手望外推,右手又赶著望里拉,豈不可笑!但古語說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我正可老著臉借此解嘲;況且一落言詮,總有邊際,你 又何苦斤斤較量呢?況且“方法”雖小,其中也未嘗無大;這也是所謂“有限的無窮”也。說到“無窮”,真使我為難!方法也正是千頭万緒,比“一部十七史”更 難得多多;雖說“大處著眼,小處下手”,但究竟從何處下手,卻著實費我躊躊!——有了!我且學著那李逵,從黑松林里跳了出來,揮動板斧,隨手劈他一番便 了!我就是這個主意!李逵決非吳用;當然不足語于絲絲入扣的謹嚴的論理的!但我所說的方法,原非斗膽為大家開方案,只是將我所喜歡用的東西,獻給大家看看 而已。這只是我的“到自由之路”,自然只是從我的趣味中尋出來的;而在大宇長宙之中,無量數的“我”之內,區區的我,真是何等區區呢?而且我“本人”既在 企圖自己的放大,則他日之趣味,是否即今日之趣味,也殊未可知。所以此文也只是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但倘若看了之后,能自己去思索一番,想出真個巧妙 的方法,去做個“海闊天空”与“古今中外”的人,那時我雖覺著自己更是狹窄,非另打主意不可,然而總很高興了;我將仰天大笑,到草帽從頭上落下為止。
      其實關于所謂“方法”,我已露過些口風了:“我們要能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真趣可言。”
      我現在做著教書匠。我做了五年教書匠了,真個膩得慌!黑板總是那樣黑,粉筆總是那樣白,我總是那樣的我!成天儿渾淘淘的,有時對于自己的活 著,也會惊詫。我想我們這條生命原像一灣流水,可以隨意變成种种的花樣;現在卻筑起了堰,截斷它的流,使它怎能不變成渾淘淘呢?所以一個人老做一种職業, 老只覺著是“一种”職業,那真是一條死路!說來可笑,我是常常在想改業的;正如未來派劇本說的“換個丈夫吧”1,我也不時地提著自己,“換個行當2吧!” 我不想做官,但很想知道官是怎樣做的。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官場現形記》所形容的究竟太可笑了!況且現在又換了世界!《努力周刊》的記者在王內閣時代曾引 湯爾和——當時的教育總長——的話:“你們所論的未嘗無理;但我到政府里去看看,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大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見不入虎穴,焉得 虎子!我于是想做個秘書,去看看官到底是怎樣做的?因秘書而想到文書科科員:我想一個人賺了大錢,成了資本家,不知究竟是怎樣活著的?最要緊,他是怎樣想 的?我們只曉得他有汽車,有高大的洋房,有姨太太,那是不夠的。——由資本家而至于小伙計,他們又怎樣度他們的歲月?銀行的行員盡愛買馬票,當舖的朝奉盡 愛在夏天打赤膊——其余的,其余的我便有些茫茫了!我們初到上海,總要到大世界去一回。但上海有個五光十色的商世界,我們怎可不去逛逛呢?我于是想做個什 么公司里的文書科科員,嘗些商味儿。上海不但有個商世界,還有個新聞世界。我又想做個新聞記者,可以多看些稀奇古怪的人,稀奇古怪的事。此外我想做的事還 多!戴著齷齪的便帽,穿著藍布衫褲的工人,拖著黃泥腿,銜著旱煙管的農人,扛著槍的軍人,我都想做做他們的生活看。可是談何容易;我不是上帝,究竟是沒有 把握的!這些都是非分的妄想,豈不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樣!——話雖如此;“不問收獲,只問耕耘”,也未嘗不是一种解嘲的辦法。況且退一万步講,能夠這樣 想想,也未嘗沒有淡淡的味儿,和“加力克”香煙一樣的味儿。況且我們的上帝万一真個吝惜他的机會,我也想過了:我從今日今時起,努力要在“黑白生涯”中找 尋些味儿,不像往日隨隨便便地上課下課,想來也是可以的!意大利Amicis的《愛的教育》里說有一位先生,在一個小學校里做了六十年的先生;年老退職之 后,還時時追憶從前的事情:一閉了眼,就像有許多的孩子,許多的班級在眼前;偶然听到小孩的書聲,便悲傷起來,說:“我已沒有學校沒有孩子了!”1可見天 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但我一面羡慕這位可愛的先生,一面總還打不斷那些妄想;我的心不是一條清靜的蔭道,而是十字街頭呀!

      --------
      
    1宋春舫譯的《換個丈夫罷》,曾載《東方雜志》。
      2職業也。
      1亞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以上內容見該書譯本第七卷。
      我的妄想還可以減价;自己從不能做“諸色人等”,卻可以結交“諸色人等”的朋友。從他們的生活里,我也可以分甘共苦,多領略些人味儿;雖然到 底不如親自出馬的好。《愛的教育》里說:“只在一階級中交際的人,恰和只讀一冊書籍的學生一樣。”真是“有理呀有理”!現在的青年,都喜歡結識几個女朋 友;一面固由于性的吸引,一面也正是要潤澤這干枯而單調的生活。我的一位先生曾經和我們說:他有一位朋友,新從外國回到北京;待了一個多月,總覺有一件事 使他心里不舒暢,卻又說不出是什么事。后來有一天,不知怎樣,竟被他發見了:原來北京的街上太缺乏女人!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實在干燥無味!但單是女朋友, 我覺得還是不夠;我又常想結識些小孩子,做我的小朋友。有人說和孩子們作伴,和孩子們共同生活,會使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一個大孩子;所以小學教師是不容 易老的。這話頗有趣,使我相信。我去年上半年和一位有著童心的朋友,曾約了附近一所小學校的學生,開過几回同樂會;大家說笑話,講故事,拍七,吃糖果,看 畫片,都很高興的。后來暑假期到了,他們還抄了我們的地址,說要和我們通信呢。不但學齡儿童可以做我的朋友,便是幼稚園里的也可以的,而且更加有趣哩。且 請看這一段:
      終于,母親逃出了庭間了。小孩們追到欄柵旁,臉擋住了柵縫,把小手伸出,紛紛地遞出面包呀,苹果片呀,牛油塊等東西來。一齊叫說:
      “再會,再會!明天再來,再請過來!”(見《愛的教育》譯本第七卷內《幼儿院》中。)
      倘若我有這樣的小朋友,我情愿天天去呀!此外,農人,工人,也要相与些才好。我現在住在鄉下,常和鄰近的農人談天,又曾和他們喝過酒,覺得另 有些趣味。我又曉得在北京,上海的我的朋友的朋友,每天總找几個工人去談天;我且不管他們談的什么,只覺每天換几個人談談,是很使人新鮮的。若再能交結几 個外國朋友,那是更別致了。從前上海中華世界語學會教人學世界語,說可以和各國人通信;后來有人非議他們,說世界語的价值豈就是如此的!非議誠然不錯。但 与各國人通信,到底是一件有趣的事呀!——還有一件,自己的妻和子女,若在別一方面作為朋友看時,也可得著新的啟示的。不信么?試試看!
      若你以為階級的障壁不容易打破,人心的隔膜不容易揭開;你于是皺著眉,咂著嘴,說:“要這樣地交朋友,真是千難万難!”是的;但是——你太小 看自己了,那里就這樣地不濟事!也罷,我還有一套便宜些的變給你瞧瞧;這就叫做“知人”呀。交不著朋友是沒法的,但曉得些別人的“閒事”,總可以的;只須 不盡著去自掃門前雪,而能多管些一般人所謂“閒事”,就行了。我所謂“多管閒事”,其實只是“參加”的別名。譬如前次上海日本紗厂工人大罷工,我以為是要 去參加的;或者幫助他們,或者只看看那激昂的實況,都無不可。總之,多少知道了他們,使自己与他們間多少有了關系,這就得了。又如我的學生和報館打官司, 我便要到法庭里去听審;這樣就可知道法官和被告是怎樣的人了。又如吳稚暉先生,我本不認識的;但听過他的講演,讀過他的書,我便能約略曉得他了。——讀書 真是巧算盤!不但可以知今人,且可以知古人;不但可以知中國人,且可以知洋人。同樣的巧算盤便是看報!看報可以遇著許多新鮮的問題,引起新鮮的思索。譬如 共產党加入國民党,究竟是利用呢,還是聯合作戰呢?孫中山先生若死在“段執政”自己夸詡的“革命”之前,曹錕當國的時候,一班大人,老爺,紳士乃至平民, 會不會(姑不說“敢不敢”)這樣“熱誠地”追悼呢?黃色的班禪在京在滬,為什么也會受著那樣“熱誠的”歡迎呢?英國退還庚子賠款,始而說“用于教育的目 的”,繼而說“用于相互有益之目的”,——于是有該國的各工業聯合會建議,痛斥中國教育之無效,主張用此款筑路——繼而又說用于中等教育;真令人目迷五 色,到底他們什么葫蘆里賣什么藥呢?德國新總統為什么會舉出興登堡將軍,后事又如何呢?還有,“一夫多妻的新護符”和“新性道德”究竟是一是二呢?歐陽予 倩的《回家以后》,到底是不是提倡東方道德呢?——這一大篇帳都是從報上“過”過來的,毫不稀奇;但可以證明,看報的确是最便宜的辦法,可以知道許多許多 的把戲。
      旅行也是刷新自己的一帖清涼劑。我曾做過一個設計:四川有三峽的幽峭,有棧道的蜿蜒,有峨嵋的雄偉,我是最向慕的!廣東我也想去得長久了。乘 了香港的上山電車,可以“上天”1;而廣州的市政,長堤,珠江的繁華,也使我心痒痒的!由此而北,蒙古的風沙,的牛羊,的天幕,又在招邀著我!至于紅牆黃 土的北平,六朝煙水气的南京,先施公司的上海,我總算領略過了。這樣游了中國以后,便跨出國門:到日本看她的櫻花,看她的富士;到俄國看列宁的墓,看第三 國際的開會;到德國訪康德的故居,听《月光曲》的演奏;到美國瞻仰巍巍的自由神和世界第一的大望遠鏡。再到南美洲去看看那莽莽的大平原,到南非洲去看看那 茫茫的大沙漠,到南洋群島去看看那郁郁的大森林——于是浩然歸國;若有机緣,再到北极去探一回險,看看冰天雪海,到底如何,那更妙了!梁紹文說得有理:

      --------
      
    1劉半農《登香港太平山》詩中述他的“稚儿”的話:“今日啊爹,攜我上天。”見《新青年》八卷二號。
      我們不贊成別人整世的關在一個地方而不出來和世界別一部分相接触,倘若如此,簡直將數万里的地球縮小到數英哩,關在那數英哩的圈子內就算過了 一生,這未免太不值得!所以我們主張:能夠遍游全世界,將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放在腦筋里的熾爐中鍛煉一過,然后才能成為一种正确的經驗,才算有世界的眼 光。(《南洋旅行漫記》上冊二五三頁。)
      但在一錢不名的窮措大如我輩者,這种設計恐終于只是“過屠門而大嚼”而已;又怎樣辦呢?我說正可學胡,梁二先生開國學書目的辦法,不妨隨時酌 量核減;只看能力如何。便是真個不名一錢,也非全無法想。听說日本的誰,因無錢旅行,便在室中繞著圈儿,口里只是叫著,某站到啦,某埠到啦;這樣也便過了 癮。這正和孩子們攙瞎子一樣:一個蒙了眼做瞎子,一個在前面用竹棒引著他,在室中繞行;這引路的盡喊著到某處啦,到某處啦的口號,彼此便都滿足。正是,精 神一到,何事不成!這种人卻決非磨坊里的驢子;他們的足雖不出戶,他們的心盡會日行千里的!
      說到心的旅行,我想到《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1神思之謂也。……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万里……
      羅素論“哲學的价值”,也說:
      保存宇宙內的思辨(玄想)之興趣,……總是哲學事業的一部。

      --------
      
    1見《庄子》。
      或者它的最要之价值,就是它所潛思的對象之偉大,結果,便解脫了偏狹的和個人的目的。
      哲學的生活是幽靜的,自由的。
      本能利益的私世界是一個小的世界,擱在一個大而有力的世界中間,遲早必把我們私的世界,磨成粉碎。
      我們若不擴大自己的利益,匯涵那外面的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兵卒困在炮台里邊,知道敵人不准逃跑,投降是不可避免的一樣。
      哲學的潛思就是逃脫的一种法門。(摘抄黃凌霜譯《哲學問題》第十五章)
      所謂神思,所謂玄想之興味,所謂潛思,我以為只是三位一体,只是大規模的心的旅行。心的旅行決不以現有的地球為限!到火星去的不是很多么?到 太陽去的不也有么?到太陽系外,和我們隔著三十万光年的星上去的不也有么?這三十万光年,是美國南加州威爾遜山絕頂上,口徑百吋之最大反射望遠鏡所能觀測 的世界之最遠距离。“換言之,現在吾人一目之下所望見之世界,不僅現在之世界而已,三十余万年之大過去以來,所有年代均同時見之。歷史家嘗謂吾人由書籍而 知過去,直忘卻吾人能直接而見過去耳。”1吾人固然能直接而見過去,由書籍而見過去,還能由岩石地層等而見過去,由骨殖化石等而見過去。目下我們所能見的 過去,真是悠久,真是偉大!將現在和它相比,真是大海里一根針而已!姑舉一例:德國的誰假定地球的歷史為二十四點鐘,而人類有歷史的時期僅為十分鐘;人類 有歷史已五千年了,一千年只等于二分鐘而已!一百年只等于十二秒鐘而已!十年只等于一又十分之二秒而已!這還是就區區的地球而論呢。若和全宇宙的歷史(人 能知道么?)相較量,那簡直是不配!又怎樣辦呢?但毫不要緊!心盡可以旅行到未曾凝結的星云里,到大爬虫的中生代,到類人猿的腦筋里;心究竟是有些儿自由 的。不過旅行要有向導;我覺《最近物理學概觀》,《科學大綱》,《古生物學》,《人的研究》等書都很能胜任的。

      --------
      
    1《最近物理學概觀》44—45頁。
      心的旅行又不以表面的物質世界為限!它用實實在在的一支鋼筆,在實實在在的白瑞典紙簿上一張張寫著日記;它馬上就能看出鋼筆与白紙只是若干若 干的微點,叫做電子的——各電子間有許多的空隙,比各電子的總積還大。這正像一張“有結而無線的网”1,只是這么空空的;其實說不上什么“一支”与“一張 張”的!這么看時,心便旅行到物質的內院,電子的世界了。而老的物質世界只有三根台柱子(三次元),現在新的卻添上了一根(四次元);心也要去逛逛的。心 的旅行并且不以物質世界為限!精神世界是它的老家,不用說是常常光顧的。意識的河流里,它是常常駛著一只小船的。但這個年頭儿,世界是越過越多了。用了坐 標軸作地基,豎起方程式的柱子,架上方程式的梁,蓋上几何形体的瓦,圍上几何形体的牆,這是數學的世界。將各种“性質的共相”(如“白”“頭”等概念)分 門別類地陳列在一個极大的彎彎曲曲,層層疊疊的場上;在它們之間,再點綴著各种“關系的共相”(如“大”“類似”“等于”等概念)。這是論理的世界。將善 人善事的模型和惡人惡事的分門別類陳列著的,是道德的世界。但所謂“模型”,卻和城隍廟所塑“二十四孝”的像与十王殿的像絕不相同。模型又稱規范,如“正 義”,“仁愛”,“奸邪”等是——只是善惡的度量衡也;道德世界里,全擺著大大小小的這种度量衡。還是藝術的世界,東邊是音樂的旋律,西邊是跳舞的曲線, 南邊是繪畫的形色,北邊是詩歌的情韻。2
      ——心若是好奇的,它必像唐三藏經過三十六國3一樣,一一經過這些國土的。

      --------
      
    1見羅素A.B.C.of Atoms,P.l。 

    The ABC Of Atoms (9781409791218): Bertrand Russell ...

      2大旨見Marvin: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論New Realism節中;論共相處。据《哲學問題》譯本第九章《共相的世界》。
      3据《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更進一步說,心的旅行也不以存在的世界為限!上帝的樂園,它是要去的;閻羅的十殿,它也是要去的。愛神的弓箭,它是要看看的;孫行者的金箍 棒,它也要看看的。總之,神話的世界,它要穿上夢的鞋去走一趟。它從神話的世界回來時,便道又可游玩童話的世界。在那里有蒼蠅目中的天地,有永遠不去的春 天;在那里鳥能唱歌,水也能唱歌,風也能唱歌;在那里有著靴的貓,有在背心里掏出表來的兔子;在那里有水晶的宮殿,帶著小白翼子的天使。童話的世界的那 邊,還有許多鄰國,叫做烏托邦,它也可迂道一往觀的。姑舉一二給你看看。你知道吳稚暉先生是崇拜物質文明的,他的烏托邦自然也是物質文明的。他說,將來大 同世界實現時,街上都該舖大紅緞子。他在春暉中學校講演時,曾指著“電燈開關”說:
      科學發達了,我們講完的時候,啤啼叭噠几聲,要到房里去的就到了房里,要到宁波的就到了宁波,要到杭州的就到了杭州:
      這也算不來什么奇事。(見《春暉》二十九期。)
      呀!啤啼叭噠几聲,心已到了舖著大紅緞子的街上了!——若容我借了法朗士的話來說,這些正是“靈魂的冒險”呀。
      上面說的都是“大頭天話”,現在要說些小玩意儿,新新耳目,所謂能放能收也。我曾說書籍可作心的旅行的向導,現在就談讀書吧。周作人先生說他 目下只想無事時喝點茶,讀點新書。喝茶我是無可無不可,讀新書卻很高興!讀新書有如幼時看西洋景,一頁一頁都有活鮮鮮的意思;又如到一個新地方,見一個新 朋友。讀新出版的雜志,也正是如此,或者更鬧熱些。讀新書如吃時鮮鰣魚,讀新雜志如到惠羅公司去看新到的貨色。我還喜歡讀冷僻的書。冷僻的書因為冷僻的緣 故,在我覺著和新書一樣;仿佛旁人都不熟悉,只我有此眼福,便高興了。我之所以喜歡搜閱各种筆記,就是這個緣故。尺牘,日記等,也是我所愛讀的;因為原是 隨隨便便,老老實實地寫來,不露咬牙切齒的樣子,便更加親切,不知不覺將人招了入內。同樣的理由,我愛讀野史和逸事;在它們里,我見著活潑潑的真實的人。 ——它們所記,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個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与眾不同的趣味。舊有的《世說新語》,新出的《歐美逸話》,都曾給我滿足。我又愛 讀游記;這也是窮措大替代旅行之一法,從前的雅人叫做“臥游”的便是。從游記里,至少可以“知道”些异域的風土人情;好一些,還可以培養些异域的情調。前 年在溫州師范學校圖書館中,翻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的目錄,里面全(?)是游記,雖然已是過時貨,卻頗引起我的向往之誠。“這許多好東西喲!”盡這般地 想著;但終于沒有勇气去借來細看,真是很可恨的!后來《徐霞客游記》石印出版,我的朋友買了一部,我又欲讀不能!近頃《南洋旅行漫記》和《山野掇拾》出來 了,我便赶緊買得,复仇似地讀完,這才舒服了。我因為好奇,看報看雜志,也有特別的脾气。看報我總是先看封面廣告的。一面是要找些新書,一面是要找些新 聞;廣告里的新聞,雖然是不正式的,或者算不得新聞,也未可知,但都是第一身第二身的,有時比第三身的正文還值得注意呢。譬如那回中華制糖公司董事的互 訐,我看得真是熱鬧煞了!又如“印送安士全書”的廣告,“讀報至此,請念三聲阿彌陀佛”的廣告,真是“好聰明的糊涂法子”!看雜志我是先查補白,好尋著些 輕松而雋永的東西:或名人的趣語,或當世的珍聞,零金碎玉,更見异彩!——請看“二千年前玉門關外一封情書”,“時新旦角戲”等標題1便知分曉。

      --------
      
    1都是《我們的六月》中補白的標題。
      我不是曾恭維看報么?假如要參加种种趣味的聚會,那也非看報不可。譬如前一兩星期,報上登著世界短跑家要在上海試跑;我若在上海,一定要去看 看跑是如何短法?又如本月十六日上海北四川路有洋狗展覽會,說有四百頭之多;想到那高低不齊的個儿,松密互映,純駁爭輝的毛片,或嚶嚶或嗚嗚或汪汪的吠 聲,我也极愿意去的。又我記得在《上海七日刊》(?)上見過一幅法國儿童同樂會的攝影。攝影中濟濟一堂的滿是儿童——這其間自然還有些抱著的母親,領著的 父親,但不過二三人,容我用了四舍五入法,將他們略去吧。那前面的几個,丰腴圓潤的龐儿,覆額的短發,精赤的小腿,我現在還記著呢。最可笑的,高高的房 子,塞滿了這些儿童,還空著大半截,大半截;若塞滿了我們,空气一定是沒有那么舒服的,便宜了空气了!這种聚會不用說是极使我高興的!只是我便在上海,也 未必能去;說來可恨恨!這里卻要引起我別的感慨,我不說了。此外如音樂會,繪畫展覽會,我都樂于赴會的。四年前秋天的一個晚上,我曾到上海市政廳去听“中 西音樂大會”;那几支廣東小調唱得真入神,靡靡是靡靡到了极點,令人歡喜贊歎!而歌者隱身幕內,不露一絲色相,尤動人無窮之思!繪畫展覽會,我在北京,上 海也曾看過几回。但都像走馬看花似的,不能自知冷暖——我真是太外行了,只好慢慢來吧。我卻最愛看跳舞。五六年前的正月初三的夜里,我看了一個意大利女子 的跳舞:黃昏的電燈光映著她裸露的微紅的兩臂,和游泳衣似的粉紅的舞裝;那腰真軟得可怜,和麥粉搓成的一般。她兩手擎著小小的鈸,錢孔里拖著深紅布的提 頭;她舞時兩臂不住地向各方扇動,兩足不住地來往跳躍,鈸聲便不住地清脆地響著——她舞得如飛一樣,全身的曲線真是瞬息万變,轉轉不窮,如閃電吐舌,如星 星眨眼;使人目眩心搖,不能自主。我看過了,恍然若失!從此我便喜歡跳舞。前年暑假時,我到上海,剛碰著卡爾登影戲院開演跳舞片的末一晚,我沒有能去一 看。次日寫信去“特煩”,卻如泥牛入海;至今引為憾事!我在北京讀書時,又頗愛听舊戲;因為究竟是“外江”人,更愛听旦角戲,尤愛听尚小云的戲,——但你 別疑猜,我卻不曾用這支筆去捧過誰。我并不懂戲詞,甚至連情節也不甚仔細,只愛那宛轉凄涼的音調和楚楚可怜的情韻。我在理論上也左袒新戲,但那時的北京實 在沒有可稱為新戲的新戲給我看;我的心也就漸漸冷了。南歸以后,新戲固然和北京是“一丘之貉”,舊戲也就每況愈下,毫無足觀。我也看過一回机關戲,但只足 以廣見聞,無深長的趣味可言。直到去年,上海戲劇協社演《少奶奶的翁子》,朋友們都說頗有些意思——在所曾寓目的新戲中,這是得未曾有的。又實驗劇社演 《葡萄仙子》,也极負時譽;黎明輝女士所唱“可怜的秋香”一句,真是膾炙人口——便是不曾看過這戲的我,听人說了此句,也會有“一种薄醉似的感覺,超乎平 常所謂舒适以上”1。——《少奶奶的扇子》,我也還無一面之緣——真非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不可!上海的朋友們又常向我稱述影戲;但我之于影戲,還是“豬八 戒吃人參果”2呢!也只好慢慢來吧。說起先施公司,我總想起惠羅公司。我常在報紙的后幅看見他家的廣告,滿幅畫著新貨色的圖樣,真是日本書店里所謂“誘惑 狀”3了。我想若常去看看新貨色,也是一樂。最好能讓我自由地鑒賞地看一回;心愛的也不一定買來,只須多多地,重重地看上几眼,便可權當占有了——朋友有 新東西的時候,我常常把玩不肯釋手,便是這個主意。

      --------
      
    1見葉圣陶《淚的徘徊》中。
      2食而不知其味也。
      3即新到書籍廣告。
      若目下不能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或到上海而無本錢去開先施公司,則還有個經濟的辦法,我現在正用著呢。不過這种辦法,便是開先施公司,也可同 時采用的;因為我們原希望“多多益善”呀。現在我所在的地方,是沒有繪畫展覽會;但我和人家借了左一冊右一冊的攝影集,畫片集1,也可使我的眼睛飽餐一 頓。我看見“群羊”2,在那淡遠的曠原中,披著乳一樣白,絲一樣軟的羽衣的小東西,真和浮在淺淺的夢里的仙女一般。我看見“夕云”3,地上是疏疏的樹木, 偃蹇欹側作勢,仿佛和天上的亂云負固似的;那云是層層疊疊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使我覺得天是這樣厚,這樣厚的!我看見“五月雨”4,是那般蒙蒙密 密的一片,三個模糊的日本女子,正各張著有一道白圈儿的紙傘,在台階上走著,走上一個什么壇去呢;那邊還有兩個人,卻只剩了影儿!
      我看見“現在与未來”5;這是一個人坐著,左手托著一個骷髏,兩眼凝視著,右手正支頤默想著。這還是攝影呢,畫片更是美不胜收了!彌愛的《晚禱》是世界的名作,不用說了。
      意大利Gino的名畫《跳舞》6,滿是躍著的腿儿,牽著的臂儿,并著的臉儿;紅的,黃的,白的,藍的,黑的,一片片地飛舞著——那邊還攢動著 無數的頭呢。是夜的繁華喲!是肉的薰蒸喲!還有日本中澤弘光的《夕潮》7:紅紅的落照輕輕地涂在玲瓏的水閣上;閣之前淺藍的潮里,佇立著白衣編發的少女, 伴著兩只夭矯的白鶴;她們因水光的映射,這時都微微地藍了;她只扭轉頭凝視那斜陽的顏色。又椎冢豬知雄的《花》8,三個樣式不同,花色互异的精巧的瓶子, 分插著紅白各色的,大的小的鮮花,都丰丰滿滿的。另有一個細長的和一個荸薺樣的瓶子,放在三個大瓶之前和之間;一高一矮,甚是別致,也都插著鮮花,只一瓶 是小朵的,一瓶是大朵的。我說的已多了——還有圖案畫,有時帶著野蠻人和儿童的風味,也是我所愛的。書籍中的插畫,偶然也有很好的;如什么書里有一幅畫, 顯示惠士敏斯特大寺的里面,那是很偉大的——正如我在靈隱寺的高深的大殿里一般。而房龍《人類的故事》中的插畫,尤其別有心思,馬上可以引人到他所畫的天 地中去。

      --------
      
    1攝影集,畫片集中的作品,都是复制的。
      2見《大風集》。
      3《夕云》,見日本寫真雜志Camera 第1卷,1921年版。
      4《五月雨》,見日本寫真雜志Camera 第1卷1921年版。
      5見日本《寫真界》6卷6號。
      6《東方》19卷3號。
      7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美術館出品。
      8日本第八回“二科展覽會”出品。
      我所在的地方,也沒有音樂會。幸而有留聲机,机片里中外歌曲乃至國語唱歌都有;我的雙耳尚不至大寂寞的。我或向人借來自開自听,或到別人寓處 去听,這也是“揩油”之一道了。大約借留聲机,借畫片,借書,總還算是雅事,不致像借錢一樣,要看人家臉孔的(雖然也不免有例外);所以有時竟可大大方方 地揩油。自然,自己的油有時也當大大方方地被別人揩的。關于留聲机,北平有零賣一法。一個人背了話匣子(即留聲机)和唱片,沿街叫賣;若要買的,就喊他進 屋里,讓他開唱几片,照定价給他銅子——唱完了,他仍舊將那話匣子等用藍布包起,背了出門去。我們做學生時,每當冬夜無聊,常常破費几個銅子,買他几曲听 听:雖然沒有佳片,卻也算消寒之一法。听說南方也有做這項生意的人。——我所在的地方,宁波是其一。宁波S中學現有無線電話收音机,我很想去听听大陸報館 的音樂。這比留聲机又好了!不但聲音更是親切,且花樣日日翻新;二者相差,何可以道里計呢!除此以外,朋友們的簫聲与笛韻,也是很可過癮的;但這看似易得 而實難,因為好手甚少。我從前有一位朋友,吹簫极悲酸幽抑之致,我最不能忘怀!現在他從外國回來,我們久不見面,也未寫信,不知他還能來一點儿否?
      內地雖沒有惠羅公司,卻總有古董店,盡可以對付一气。我們看看古瓷的細潤秀美,古泉幣的陸离斑駁,古玉的丰腴有澤,古印的肅肅有儀,胸襟也可 豁然開朗。況內地更有好處,為五方雜處,眾目具瞻的上海等處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上海的匆忙使一般人想不到白鴿籠外還有天地;花是怎 樣美麗,樹是怎樣青青,他們似乎早已忘怀了!這是我的朋友郢君所常常不平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在上海人怕只是一場春夢 吧!像我所在的鄉間:芊芊的碧草踏在腳上軟軟的,正像吃櫻花糖;花是只管開著,來了又去,來了又去——楊貴妃一般的木筆,紅著臉的桃花,白著臉的繡球…… 好一個“香遍滿,色遍滿的花儿的都”1呀!上海是不容易有的!我所以雖向慕上海式的繁華,但也不舍我所在的白馬湖的幽靜。我愛白馬湖的花木,我愛S家的盆 栽——這其間有詩有畫,我且說給你。一盆是小小的竹子,栽在方的小白石盆里;細細的干子疏疏的隔著,疏疏的葉子淡淡地撇著,更點綴上兩三塊小石頭;頗有靜 遠之意。上燈時,影子寫在壁上,尤其清雋可親。另一盆是棕竹,瘦削的干子亭亭地立著;下部是綠綠的,上部頗勁健地坼著几片長長的葉子,葉根有細极細极的棕 絲网著。這像一個丰神俊朗而蓄著微須的少年。這种淡白的趣味,也自是天地間不可少的。

      --------
      
    1俞平伯詩。
      天地間還有一种不可少的趣味,也是簡便易得到的,這是“談天”。——普通話叫做“閒談”;但我以“談天”二字,更能說出那“閒曠”的味儿!傅 孟真先生在《心气薄弱之中國人》一評里,引顧宁人的話,說南方之學者,“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之學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他說“到了現在已經 二百多年了,這評語仍然是活潑潑的”1談天”大概也只能算“不及義”的言;縱有“及義”的時候,也只是偶然碰到,并非立意如此。若立意要“及義”,那便不 是“談天”而是“講茶”了。“講茶”也有“講茶”的意思,但非我所要說。“終日言不及義”,誠哉是無益之事;而且豈不疲倦?“舌敝唇焦”,也未免“窮斯濫 矣”!不過偶爾“茶余酒后”,“月白風清”,約兩個密友,吸著煙卷儿,嘗著時新果子,促膝談心,隨興趣之所至。時而上天,時而入地,時而論書,時而評畫, 時而縱談時局,品鑒人倫,時而剖析玄理,密訴衷曲……等到興盡意闌,便各自回去睡覺;明早一覺醒來,再各奔前程,修持“胜業”,想也不致耽誤的。或當公私 交集,身心俱倦之后,約几個相知到公園里散散步,不愿散步時,便到綠蔭下長椅上坐著;這時作無定向的談話,也是极有意味的。至于“‘辟克匿克’來江邊”, 那更非“談天”不可!我想這种“談天”,無論如何,總不能算是大過吧。人家說清談亡了晉朝,我覺得這未免是栽贓的辦法。請問晉人的清談,誰為為之?孰令致 之?——這且不說,我單覺得清談也正是一种“生活之藝術”,只要有節制。有的如針尖的微触,有的如剪刀的一斷;恰像吹皺一池春水,你的心便會這般這般了。

      --------
      
    1見《新潮》1卷2號。
      “談天”本不想求其有用,但有時也有大用;英哲洛克(Locke)的名著《人間悟性論》中述他著書之由——說有一日,与朋友們談天,端緒愈引 而愈遠,不知所從來,也不知所屆;他忽然惊异:人知的界限在何處呢?這便是他的大作最初的啟示了。——這是我的一位先生親口告訴我的。
      我說海說天,上下古今談了一番,自然仍不曾跳出我佛世尊——自己——的掌心,現在我還是卷旗息鼓,“回到自己的靈魂”1吧。自己有今日的自 己,有昨日的自己,有北京時的自己,有南京時的自己,有在父母怀抱中的自己……乃至一分鐘有一個自己,一秒鐘有一個自己。每一個自己無論大的,小的,都各 提挈著一個世界,正如旅客帶著一只手提箱一樣。各個世界,各個自己之不相同,正如旅客手提箱里所裝的東西之不同一樣。各個自己与它所提挈的世界是一個大大 的聯環,決不能拆開的。譬如去年十月,我正仆仆于輪船火車之中。我現在回想那時的我,第一不能忘記的,是江浙戰爭;第二便是國慶。因戰爭而寫來的父親的岳 父的信,一頁頁在眼前翻過;因戰爭而搬家的人,一陣陣在面前走過;眼看學校一日日挨下去,直到關門為止。念頭忽然轉彎:林紓死了,法朗士死了;國際聯盟第 五屆大會也閉幕了!……正如水的漪漣一樣,一圈一圈地盡管暈開去,可以至于非常之多。只區區一個月的我,所提挈的已這樣多,則積了三百几十個月的我,所提挈的當有無窮!要算起帳來,倒是“大筆頭”2呢!若有那樣細心,再把月化為日,日化為時,時化為分秒,我的世界當更不了不了!這其間有吃的,有睡的,有玩 的,有笑的,有哭的,有糊涂的,有聰明的……若能將它們陳列起來,必大有意思;若能影戲片似地將它們搖過去,那更有意思了!人總有念舊之情的。我的一個朋 友回到母校作教師的時候,偶然在故紙堆中翻到他十四歲時投考該校的一張相片,便愛它如儿子。我們對于過去的自己,大都像嚼橄欖一樣,總有些儿甜的。我們依 著時光老人的導引,一步步去溫尋已失的自己;這走的便是“憶之路”。在“憶之路”上愈走得遠,愈是有味;因苦味漸已蒸散而甜味卻還留著的緣故。最遠的地方 是“儿時”,在那里只有一味极淡极淡的甜;所以許多人都惦記著那里。這“憶之路”是頗長的,也是世界上一條大路。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世界民”,這條路不可 不走走的。

      --------
      
    1也是法朗士的話。
      2此是寧波方言,本系記帳術語,“多”也:引申作“甚”之意。這里用作雙關語。
      我的把戲變完了——咳!多么貧呢!我總之羡慕齊天大圣;他雖也跳不出佛爺的掌心,但到底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又有七十二變化的!
      1925年5月9日。


    《朱自清全集》十幾年前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齊,朱自清生活、思想和感情的世界都鮮明地反映在這裡。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第一卷)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作完)後來收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踪跡》一書(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版)。這篇美文最初與俞平伯的同題之作(作於1923年8月22日)一起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1卷第2號(1924年1月25日),朱文列第一,俞文列第二,俞文之末有一段跋語云——
    此篇文字在行篋中休息了半年,遲至今日方和諸君相見;因我本和佩弦君有約,故候他文脫稿,方才付印。兩篇中所記事蹟,似乎稍有些錯綜,但既非記事的史乘,想讀者們不至介意罷。至於把他文放作前面,不依作文之先後為序,也是我的意見:因為他文比較的精細切實,應當使它先見見讀者諸君。
      1924·1·1
    俞平伯將自己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收入《雜拌兒》(1928年8月開明書店版)以及後人將它選入《俞平伯散文選集》(1983年4月上海文藝出版社版) 、《苦雨齋文叢·俞平伯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時,均未收此跋。 《朱自清全集》就更不會收入此跋了。但這則短跋其實大有意味:
    第一,此跋具體指出了朱自清下筆矜重不苟,一篇不長的文章磨了很長時間。寫得慢自然就寫得少。此事頗可玩味深思。
    第二,朱自清此文“精細切實”的路子與俞文的寫意筆墨很有些不同,俞平伯詩人氣質似乎更重些。
    第三,散文既然是文學創作之一,不免會有所虛構,朱俞二人同遊秦淮河,而所記“稍有些錯綜”,亦即頗有異同,其源蓋出於此。
    第四,朱、俞交誼至深,俞先生謙虛得很,絕無一般“文人相輕”的習氣。
    編現代作家的全集,固然要全面蒐集先前所出的各種單行本,最好還要檢核最初發表文章的有關報刊,作出詳細的記載;如果有按語、附記之類,亟應用恰當的方式予以著錄,這樣就能提供更豐富的信息,給予讀者更多的方便。
      《人生的一角》(第三卷)
    朱自清最著名的文章自然是他那些精美絕倫的抒情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等;其實他也很擅長於議論,他那部以議論為主的隨筆集《人生的一角》讀起來同樣膾炙人口,卻較少為讀者所知。
    當然這也難怪,這部書是朱自清列入計劃而終於沒有完成的一部書,從20年代到40年代斷斷續續地寫了八篇,直到1948年春天才和另外十篇關於語言文​​字方面的隨筆合編為《語文影及其他》,分兩輯,前一輯《語文影》,後一輯就是這《人生的一角》。
    《人生的一角》,這個題目取得好。誰不在一角里呆著呢。不過朱自清的謙虛並不在此。他說“我自己只站在'一角'上冷眼看人生,並不曾跑到人生的中心去”,他還檢討自己的早年作品總有些“玩世的味兒”,言下頗有自承不在中心未免所見者小的意思。他的議論從容不迫,溫柔敦厚,讀來令人浮躁凌厲之氣為之一掃。例如第二篇《論自己》,講個人之藐小,講藐小的個人應當努力擴大自己的眼界。如敘家常,如談心曲。又《論青年》一文批評當時青年當中的不良傾向說:
    他們飽滿的精力也許終於只用在自己的物質的改革跟進步上,於是驕奢淫逸無所不為,有利無義,有我無人,中年裡原也不缺少這種人,效率都趕不上青年的大。眼光小的還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漢,得過且過地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極,馬馬虎虎對付著,一點不認真。中年裡這兩種也夠多的,可是青年時就染上這種習氣,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
    這自然是對那個時代(本文作於1944年)青年人痛下針砭,但至今讀去亦未嘗不如冷水澆背,讓人陡然一驚,肅然動容。
      《經典常談》(第六卷)
    《經典常談》一書本來是朱自清為中等以上的教育中進行經典訓練而撰寫的,“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也就是經史子集四部要籍的簡要介紹儒家經典曾經是學術研究的主要對象,經學長期處於意識形態的中心。現在人們大約沒有多少時間讀經,與其讀專業化得厲害的經學史,不如讀這部深入淺出的“常談”。
    集部的書朱自清採用辭賦、詩、文這樣一種三分法,極為英明。辭賦曾經是文學的主體,楚辭和漢賦影響甚大,辭賦的創作幾乎​​貫徹於封建時代的始終,而其中的線索卻不大分明;他此書中有很好的概述,很值得注意。關於著名的作家,本書的介紹也非常之得要領,例如陸游,朱自清寫道:
      陸游是個愛君愛國的詩人。吳之振《宋詩鈔》說他學杜(甫)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詩有兩種:一種是感激豪宕、沉鬱深婉之作,一種是流連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詩也重真率,輕“藻繪”,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活到八十五歲,詩有萬首;最熟於律詩,七言律尤為擅長。 ——宋人的七言律實在比唐人進步。
    這就比許多長篇大論更能抓住陸游的實質。
    《經典常談》一書過去有三種本子:四十年代重慶文光書店的單行本、八十年代三聯書店的單行本(此後又印行過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冊者。現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約是《全集》本。葉聖陶先生曾經為三聯單行本《經典常談》寫過一篇序,分析朱自清這本書的長處,很是到位;該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為附錄。
      日記(第九、十卷)
    近現代知識分子的日記讀起來總是很有興味的。朱自清的日記包括1924年7月至1948年8月,中間有些殘缺,但仍有七十萬字之多。朱先生記日記除了用中文之外,還有相當的部分用英文、日文和漢語拼音符號,收在《全集》裡的已經全部譯成中文,很便於閱讀。
      這里內容極其豐富。 1933年2月10日記他往燕京大學聽伯希和的講演《在華西方畫家》,列舉了伯氏所講的六個要點,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史蹟,例如伯氏族說“郎世寧之畫,最為煊赫,然至雍乾時即不如早年,高宗往往令郎徇其意作畫,西方畫風幾盡”,就很發人深思。又如1944年2月29日記:“晚聽芝生《論風流》的講演,起於晉人之風流,終於宋儒。風流之條件為玄心、妙賞、情深。大有衛玠'對葉茫茫'之感。”芝生即馮友蘭,他的《論風流》一文稍後發表於《哲學評論》第9卷第3期,其中說風流包括玄心、洞見、妙賞、情深四條。 “對葉茫茫”中“葉”當作“此”,《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茫茫,不覺百感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日記1934年部分中有幾則關於錢鍾書的記載,很有意思。那時錢剛從清華大學畢業(1933年夏)不久,在上海的私立光華大學教書;而他的未婚妻楊季康(絳)還在清華讀研究生,1934年的春天他專誠到北京去看她,於是得以進入朱自清的視界之內。
    《朱自清日記》1934年4月6日:“晚雨僧約飯,有張素痴、中書君、張季康。中書君言必有本,不免掉書袋,然氣度自佳。”吳宓(雨僧)是最賞識錢鍾書的老師,特別請客吃飯。張蔭麟(素痴)本是清華最著名的學生之一,知識面甚廣,文章鋒芒畢露,這時剛從美國留學回來,執教於清華的歷史、哲學兩系,亦在被邀之列。在清華高材生中,張、錢齊名,一時並稱為“北秀南能”。後來1942年10月不到四十歲的張蔭麟病逝於遵義浙江大學,錢鍾書賦詩哀悼之,其中有句云“吳先齋頭飯,識子當時始”(《槐聚詩存·傷張蔭麟》 ),然則這次聚會乃是他們訂交之始。
    “張季康”乃是楊季康之誤,此誤恐出於《朱自清全集》的誤排,而非朱自清筆誤。楊絳在清華選修過朱的“散文習作”課,她的一份作業《收腳印》大為朱賞識,推薦到報刊上去發表。後來楊絳將該文編入《雜憶與雜寫》(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的“拾遺”部分,並有跋語說:“這是我在朱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課卷,承朱先生稱許,送給《大公報·文藝副刊》,成為我第一篇發表的寫作。留志感念。”這樣的學生的姓,朱自清是不會弄錯的。 “中書君”則是錢鍾書當時常常用的筆名。
    這樣一個五人飯局,陣容豪華之至,而朱自清只記下了他對錢鍾書的印象。 “言必有本,不免掉書袋,然氣度自佳”——錢鍾書一生大約都保持著這樣的風格,人們讀他的論著也很容易得到同樣的印象,而那時錢還沒有寫出他的代表性著作。 


    4月8日《日記》:“讀公超《從印像到評價》,甚清楚。錢鍾書《論東坡賦》一文,論宋代精神在理智與批評,尚佳,餘亦多恆語,不若其《論中國詩》也。”按《論東坡賦》是指他的英文論文Su Tong Po's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His Prose-Poetry。錢鍾書用外文寫過若干文章,比較地不甚為人所知。
    6月19日《日記》:“晚與蔣(夢麟)談錢鍾書事,殊未暢所欲言,余說話思想太慢,故總不能恰當也。公超後亦為錢進言,均無效。蓋校方不欲加聘新人也。”按這裡談起的當是錢鍾書的幾位老師想請他回清華大學教書,而此事未得學校當局的同意。我所見過的幾種錢鍾書傳均未涉及此事,而朱的日記卻為此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10月20日《日記》:“郭紹虞來訪,給我看一篇他回答錢鍾書批評的短文,頗感情用事。我為之刪去一些有傷感情的詞句。有一點得注意,錢在選擇批評的例子時是抱有成見的,這些例子或多或少曲解了作者的本意。”按錢鍾書的批評文指《論復古》,載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1934年10月17日,署名“中書君”。郭回答他的短文《談復古》則載於同一副刊的10月24日。 《論復古》一文批評郭紹虞新近出版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重點在於剖析中國文學史上的複古往往是一種革新,是“推倒一個古代而另抬出旁一個古代”,錢先生且進而指出“若是不顧民族的保守性、歷史的連續性,而把一個絕然新異的思想或作風介紹進來,這個革新定不會十分成功。”這已經不單是論文學了,而確為見道之言。
    日記中更有意義的是朱自清記錄了自己的寫作情況,如1944年2月5日至13日有關於撰寫《謝靈運年譜》以及《謝靈運傳》、《南朝謝氏族系表》的記載,而這些文件似未發表,今本《全集》亦未收,日記中的記載實為尋訪朱自清集外佚文的重要線索。這一類記載還有一些,很值得注意。
    美中不足的是《全集》本日記已經頗有刪節,除了那些“確屬個人隱私的一些記載”刪掉也未嘗不可以外,也有些並不是非刪不可的文字東西,例如在1949年王瑤抄本《朱自清日記選錄》中的已經錄入的某些內容,對於研究問題實屬重要材料,大可不刪。


    浅谈《朱自清全集》的得失
    顾 农 http://www.gmw.cn 2011-01-09 08:59:4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自清全集》十几年前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齐,朱自清生活、思想和感情的世界都鲜明地反映在这里。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一卷)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作完)后来收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踪迹》一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这篇 美文最初与俞平伯的同题之作(作于1923年8月22日)一起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1924年1月25日),朱文列第一,俞文列第二,俞文 之末有一段跋语云——
      此篇文字在行箧中休息了半年,迟至今日方和诸君相见;因我本和佩弦君有约,故候他文脱稿,方才付印。两篇中所记事迹,似乎稍有些错综,但既非记事的史 乘,想读者们不至介意罢。至于把他文放作前面,不依作文之先后为序,也是我的意见:因为他文比较的精细切实,应当使它先见见读者诸君。
      1924·1·1
      俞平伯将自己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入《杂拌儿》(1928年8月开明书店版)以及后人将它选入《俞平伯散文选集》(1983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 社版)、《苦雨斋文丛·俞平伯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时,均未收此跋。《朱自清全集》就更不会收入此跋了。但这则短跋其实大有意味:
      第一,此跋具体指出了朱自清下笔矜重不苟,一篇不长的文章磨了很长时间。写得慢自然就写得少。此事颇可玩味深思。
      第二,朱自清此文“精细切实”的路子与俞文的写意笔墨很有些不同,俞平伯诗人气质似乎更重些。
      第三,散文既然是文学创作之一,不免会有所虚构,朱俞二人同游秦淮河,而所记“稍有些错综”,亦即颇有异同,其源盖出于此。
      第四,朱、俞交谊至深,俞先生谦虚得很,绝无一般“文人相轻”的习气。
      编现代作家的全集,固然要全面搜集先前所出的各种单行本,最好还要检核最初发表文章的有关报刊,作出详细的记载;如果有按语、附记之类,亟应用恰当的方式予以著录,这样就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给予读者更多的方便。
      《人生的一角》(第三卷)
      朱自清最著名的文章自然是他那些精美绝伦的抒情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等;其实他也很擅长于议论,他那部以议论为主的随笔集《人生的一角》读起来同样脍炙人口,却较少为读者所知。
      当然这也难怪,这部书是朱自清列入计划而终于没有完成的一部书,从20年代到40年代断断续续地写了八篇,直到1948年春天才和另外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随笔合编为《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前一辑《语文影》,后一辑就是这《人生的一角》。
      《人生的一角》,这个题目取得好。谁不在一角里呆着呢。不过朱自清的谦虚并不在此。他说“我自己只站在‘一角’上冷眼看人生,并不曾跑到人生的中心 去”,他还检讨自己的早年作品总有些“玩世的味儿”,言下颇有自承不在中心未免所见者小的意思。他的议论从容不迫,温柔敦厚,读来令人浮躁凌厉之气为之一 扫。例如第二篇《论自己》,讲个人之藐小,讲藐小的个人应当努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如叙家常,如谈心曲。又《论青年》一文批评当时青年当中的不良倾向说:
      他们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于是骄奢淫逸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中年里原也不缺少这种人,效率都赶不上青年的 大。眼光小的还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汉,得过且过地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极,马马虎虎对付着,一点不认真。中年里这两种也够多的,可是青年时 就染上这种习气,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
      这自然是对那个时代(本文作于1944年)青年人痛下针砭,但至今读去亦未尝不如冷水浇背,让人陡然一惊,肃然动容。
      《经典常谈》(第六卷)
      《经典常谈》一书本来是朱自清为中等以上的教育中进行经典训练而撰写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也就是经史子集四部要籍的简要 介绍。儒家经典曾经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经学长期处于意识形态的中心。现在人们大约没有多少时间读经,与其读专业化得厉害的经学史,不如读这部深入浅出 的“常谈”。
      集部的书朱自清采用辞赋、诗、文这样一种三分法,极为英明。辞赋曾经是文学的主体,楚辞和汉赋影响甚大,辞赋的创作几乎贯彻于封建时代的始终,而其中 的线索却不大分明;他此书中有很好的概述,很值得注意。关于著名的作家,本书的介绍也非常之得要领,例如陆游,朱自清写道:
      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甫)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 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律诗,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 进步。
      这就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抓住陆游的实质。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 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日记(第九、十卷)
      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来总是很有兴味的。朱自清的日记包括1924年7月至1948年8月,中间有些残缺,但仍有七十万字之多。朱先生记日记除了用中文之外,还有相当的部分用英文、日文和汉语拼音符号,收在《全集》里的已经全部译成中文,很便于阅读。
      这里内容极其丰富。1933年2月10日记他往燕京大学听伯希和的讲演《在华西方画家》,列举了伯氏所讲的六个要点,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史 迹,例如伯氏族说“郎世宁之画,最为煊赫,然至雍乾时即不如早年,高宗往往令郎徇其意作画,西方画风几尽”,就很发人深思。又如1944年2月29日记: “晚听芝生《论风流》的讲演,起于晋人之风流,终于宋儒。风流之条件为玄心、妙赏、情深。大有卫玠‘对叶茫茫’之感。”芝生即冯友兰,他的《论风流》一文 稍后发表于《哲学评论》第9卷第3期,其中说风流包括玄心、洞见、妙赏、情深四条。“对叶茫茫”中“叶”当作“此”,《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 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日记1934年部分中有几则关于钱锺书的记载,很有意思。那时钱刚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夏)不久,在上海的私立光华大学教书;而他的未婚妻杨季康(绛)还在清华读研究生,1934年的春天他专诚到北京去看她,于是得以进入朱自清的视界之内。
      《朱自清日记》1934年4月6日:“晚雨僧约饭,有张素痴、中书君、张季康。中书君言必有本,不免掉书袋,然气度自佳。”吴宓(雨僧)是最赏识钱锺 书的老师,特别请客吃饭。张荫麟(素痴)本是清华最著名的学生之一,知识面甚广,文章锋芒毕露,这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执教于清华的历史、哲学两系,亦在 被邀之列。在清华高材生中,张、钱齐名,一时并称为“北秀南能”。后来1942年10月不到四十岁的张荫麟病逝于遵义浙江大学,钱锺书赋诗哀悼之,其中有 句云“吴先斋头饭,识子当时始”(《槐聚诗存·伤张荫麟》),然则这次聚会乃是他们订交之始。
      “张季康”乃是杨季康之误,此误恐出于《朱自清全集》的误排,而非朱自清笔误。杨绛在清华选修过朱的“散文习作”课,她的一份作业《收脚印》大为朱赏 识,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后来杨绛将该文编入《杂忆与杂写》(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的“拾遗”部分,并有跋语说:“这是我在朱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 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这样的学生的姓,朱自清是不会弄错的。“中书君”则是钱锺书当时常常用的 笔名。
      这样一个五人饭局,阵容豪华之至,而朱自清只记下了他对钱锺书的印象。“言必有本,不免掉书袋,然气度自佳”——钱锺书一生大约都保持着这样的风格,人们读他的论著也很容易得到同样的印象,而那时钱还没有写出他的代表性著作。
      4月8日《日记》:“读公超《从印象到评价》,甚清楚。钱锺书《论东坡赋》一文,论宋代精神在理智与批评,尚佳,余亦多恒语,不若其《论中国诗》也。”按《论东坡赋》是指他的英文论文Su Tong Po’s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His Prose-Poetry。钱锺书用外文写过若干文章,比较地不甚为人所知。
      6月19日《日记》:“晚与蒋(梦麟)谈钱锺书事,殊未畅所欲言,余说话思想太慢,故总不能恰当也。公超后亦为钱进言,均无效。盖校方不欲加聘新人 也。”按这里谈起的当是钱锺书的几位老师想请他回清华大学教书,而此事未得学校当局的同意。我所见过的几种钱锺书传均未涉及此事,而朱的日记却为此提供了 重要的线索。
      10月20日《日记》:“郭绍虞来访,给我看一篇他回答钱锺书批评的短文,颇感情用事。我为之删去一些有伤感情的词句。有一点得注意,钱在选择批评的 例子时是抱有成见的,这些例子或多或少曲解了作者的本意。”按钱锺书的批评文指《论复古》,载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17日,署名“中 书君”。郭回答他的短文《谈复古》则载于同一副刊的10月24日。《论复古》一文批评郭绍虞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重点在于剖析中国文学史上 的复古往往是一种革新,是“推倒一个古代而另抬出旁一个古代”,钱先生且进而指出“若是不顾民族的保守性、历史的连续性,而把一个绝然新异的思想或作风介 绍进来,这个革新定不会十分成功。”这已经不单是论文学了,而确为见道之言。
      日记中更有意义的是朱自清记录了自己的写作情况,如1944年2月5日至13日有关于撰写《谢灵运年谱》以及《谢灵运传》、《南朝谢氏族系表》的记 载,而这些文件似未发表,今本《全集》亦未收,日记中的记载实为寻访朱自清集外佚文的重要线索。这一类记载还有一些,很值得注意。
      美中不足的是《全集》本日记已经颇有删节,除了那些“确属个人隐私的一些记载”删掉也未尝不可以外,也有些并不是非删不可的文字东西,例如在1949年王瑶抄本《朱自清日记选录》中的已经录入的某些内容,对于研究问题实属重要材料,大可不删。



    台灣式的號稱全集
    朱自清全集 作者:朱自清/著出版社:世一出版日期:2002年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