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傅璇琮學術評論》


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教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傅璇琮(1933年),文史學者,現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尤精文學研究,為這一領域的權威。

目錄

  [隱藏

[編輯]簡歷

1933年出生,籍貫浙江省寧波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現擔任有: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中國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並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兼職研究員。

[編輯]代表著作

  • 《唐代詩人叢考》
  • 李德裕年譜》
  • 《唐代科舉與文學》
  • 《唐詩論學叢稿》
  • 《唐人選唐詩新編》
  • 《河嶽英靈集研究》(合著)
  • 《唐才子傳校箋》(主編)
  •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
  • 《全宋詩》(參與主編)

[編輯]相關書籍

  • 《傅璇琮學術評論》

[編輯]參考連結


傅璇琮的學術境界
2007-08-09  作者:楊慶存  查看評論 進入光明網BBS  手機看新聞
  傅璇琮先生是一位以人格魅力和學術建樹贏得學界敬佩並享譽海外的著名學者。偶然的機緣和工作的性質,使我認識了這位受人尊敬的學術前輩。
  對傅先生的敬慕始於1979年初春。那時,

我對先生幾乎一無所知,但手捧沉甸甸的墨香尚濃的《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後,《彙編》成為研究黃庭堅過程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案頭書,伴隨我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六五”重大項目《中國文學史》宋代部分書稿的撰寫,完成了山東省“七五”重點項目《黃庭堅與宋代文化》書稿的撰寫,成為我與傅先生忘年友誼的重要基礎。
  1999年5月下旬,在浙江新昌召開的《〈李白與天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第一次見到了傅先生,得以當面聆教。會議期間,先生不僅對我提交的論文《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構思與創新》鼓勵有加,而且把自己手頭的《黃庭堅研究論文集》送給了我,鼓勵我繼續深入開展研究。
  2002年,拙著《黃庭堅與宋代文化》付梓,先生不僅精心審讀了全部書稿,撰寫了三千多字的《序》,而且還以《黃庭堅文化現象的歷史啟示》為題,撰寫書評在《光明日報》刊出。這讓我在備受感動的同時,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先生真誠扶植後學的熱情,感受到了先生對學術研究之時代脈搏和發展態勢的準確把握。
  我與傅先生直接的接觸和深入的交流並不算很多,而更多的是從先生的文章著述中、從學界同好的交流中了解到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傅先生在學術活動中表現出的“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識、文化建設的國家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斯文自任”是古代華夏學人傳承千載的優良傳統。“斯文”與“學術”密不可分。前人講“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對於文化建設、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作用巨大。正因如此,很多志向高遠的學人往往都試圖通過“斯文自任”的途徑,實現經世濟世的報國理想和奉獻社會的個人價值。傅璇琮先生可以說是當代學人發揚光大這一優秀傳統的典型代表。他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都把研究當事業,視學術為生命,把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學術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先生認為:“中國學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發揚光大我們自身的學術傳統,向世界展示中國學術的優勢,為世界學術做出貢獻。”(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序》)他稱揚學術大師陳寅恪關於“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的觀點(《理性考索所得的愉悅》);讚譽顧頡剛先生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特殊背景下欣然接受翻譯《尚書》的任務,“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民族文化高尚的責任感和理性的使命感”(《啟示》)。先生樂於奉獻而不求回報,他“相信莊子的話:'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坎坷的經歷與純真的追求》),執著於學術事業而又淡泊名利,明確表示“我們許多古典文學的研究者是準備獻身於我們所從事的這一項事業的”(《“豈無他好,樂是幽居”》)。這些都反映出先生事業上入世入俗而思想上超世脫俗的不凡境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根本,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的最高層次是學術研究,獻身於學術研究,就是獻身於國家的文化建設,也是具有強烈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懷的具體表現。傅先生正是站在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高度來認識學術發展的意義,並通過紮紮實實的努力工作來推動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的。他在中華書局組織策劃和出版了一大批學術品位高、社會影響大的著作;在擔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秘書長、副組長職務期間,積極策劃和推動古代典籍的整理,並擔任《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主任。他與任繼愈先生一起擔任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的編纂委員會主任,與顧廷龍先生一起主編了1800多冊的《續修四庫全書》;他策劃並組織撰寫《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這一收入2000多種典籍的大型圖書;他參與主編了72巨冊4000多萬字的《全宋詩》―――所有這些,都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工程。
  學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創新更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傅先生一方面積極呼籲“力求務實創新,切忌急功近利”,大力倡導新學風;一方面躬行實踐,努力探索學術創新的路子和規律。先生認為,“就科學的意義上說,研究客體是無所謂重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破與創新的程度”(《一種開拓的胸懷》)。先生早在1991年就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典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顯示出全球的視野和前瞻的眼光。他與蔣寅同志共同承擔的200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組織了全國近六十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120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四年,形成了300多萬字的成果。而這項成果則“是多角度地宏觀把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嘗試,同時也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術探索”(《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總序》),極具開創性和建設性意義。先生認為,“我們民族的學術發展必將應上古代學人的一句名言:日新之謂盛德”(《從一本書看一種學風》),對學術創新充滿了信心。所有這些,對於當前的學風建設,無疑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圖片為近期出版的《傅璇琮學術評論》

李德裕年谱

作者: 傅璇琮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年: 1984年
页数: 712
定价: 4.40元
书名是錢鍾書題簽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部年谱里,谱主的事迹完全织入到围绕牛李党争而展开的历史画面里,使读者能从整个中晚唐的时代背景下,更充分地理解李德裕政治革新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5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 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 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合著有《河岳英灵集研究》,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等。

***


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26日),文饒,是唐朝宰相政治家、詩人,爵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他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是前宰相李吉甫的兒子。

[編輯] 生平

德裕出身士族,初為翰林學士,後牛黨人物當權,貶謫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其間擊潰吐蕃,收復疆土。後來受到唐武宗的信任,被任命為宰相,極力排斥牛僧孺等人,並打擊回紇,嚴肅整頓吏治綱紀,排斥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德裕又曾協助發動毀運動唐武宗滅佛,一次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二十六萬餘人。雖說他有功績,但辦事專斷,受到不少朝臣的怨恨。
武宗死後,846年,德裕被剛即位的唐宣宗撤職,流放到海南一帶去,並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他在海南曾作詩兩首: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海南島,李德裕等人積極為當地百姓傳授儒學,頗受百姓愛戴。四年後(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於海南海口,享年六十四歲。
左岸書城李德裕
生前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中国象棋发明者。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