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Handbook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Systems

Handbook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Systems (Wiley Series in Manufacturing & Automation Engineering) (Hardcover)

by Shahrukh A. Irani (Editor) "Group Technology (GT) implements the general philosophy that similar thing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similar manner (Askin and Standridge, 1993)..." (more)


Product Description
A concept that originated in Japa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CM) involves the layout of the production flo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people working in the process itself. The idea is that if similar processes can be clustered together in "cells" on the production line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people specializing in each cell, the outcome should be faster production cycles, fewer breakdowns, and higher quality products. This handbook brings together the ideas of over 30 experts to cover all of the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s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From the Back Cover
A hands-on guide to implementing multi-cell manufacturing systems on a large scale.

Cellular manufacturing (CM) is the grouping of similar products for manufacture in discrete multi-machine cells. It has been proven to yield faster production cycles, lower in-process inventory levels, and enhanced product quality.

Pioneered on a large scale by Russian, British, and German manufacturers, interest in CM methods has grown steadily over the past decade. However, there continues to be a dearth of practical guid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s and production managers interested in implementing CM techniques in their plants. Bringing together contributions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CM experts, the Handbook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Systems bridges this gap in th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numerous in-depth case studies drawn from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the Handbook covers:

  • History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 Methods for cell formation, layout, and scheduling of large manufacturing systems.
  • Setup time reduction techniques.
  • Quality control in CM.
  • Benchmark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ells.
  • Financ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CM versu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 Human resources and team development issues in CM.
  • Computer-aided methods and tools for planning,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managing cells in manufacturing plants.

    The Handbook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Systems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industrial engineers and production managers interested in implementing this exciting new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manufacturing system configurations.

    See all Editorial Reviews


Product Details

  • Hardcover: 762 pages
  • Publisher: Wiley-Interscience; 1st edition (April 15, 1999)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Heat by Bill Buford

Bill Buford (born 1954) is an American author and journalist. Buford is the author of the books Among the Thugs and Heat: An Amateur's Adventures as Kitchen Slave, Line Cook, Pasta-Maker, and Apprentice to a Dante-Quoting Butcher in Tuscany.

2006's Heat is Buford's account of working for free in the kitchen of Babbo, a New York restaurant owned by Chef Mario Batali. Buford's premise is that he considered himself to be a capable home cook and wondered if he had the skill to work in a busy restaurant kitchen. He met Batali at a dinner party and asked him if he would take on Buford as his "kitchen bitch".[2][3][4][5]

Buford begins his time at Babbo in a variety of roles including dishwasher, prep cook, garbage remover and any other role demanded of him. Over the course of the book his skills improve and he is able to butcher a hog and work any station in the restaurant. Buford travels to Italy to meet cooks and chefs who were critical to Batali's early culinary development, as Buford works and lives in some of the places Batali honed his craft.



煉獄廚房食習日記:
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archives/9869771.html
比爾‧布福特是《紐約客》雜誌的作者兼編者。有一天,他打算下廚為朋友慶生。因緣際會,或曰青瞑牛不驚槍,「順便」邀了壽星的友人馬利歐‧巴塔立。後者是曼哈頓巴柏義大利餐廳的大廚兼合夥人,也是著名電視美食節目《非常馬利歐》的主持人。

比爾的妻子大驚失色,說:「你腦筋壞掉了嗎?居然敢邀請名廚到我們家吃晚餐?」馬利歐帶了兩瓶酒和一條醃豬肉,欣然赴宴,說:「難得有人請我到家裡吃飯。」當晚,男主人並沒有機會獻醜,因為馬利歐很快就看不下去,說還是我來吧。越俎代庖,妙鏟生花,一干人酒池肉林到清晨。

四十幾歲的比爾不想當文化人終老,他有意棄文從烹。馬利歐說:「你得在廚房裡邊做邊學,光靠看書、看電視節目或上廚藝學校是學不來的。」比爾涎著臉懇求,要在巴柏的廚房工作,「當馬利歐的奴隸」。

果然是奴隸的生活。他不計尊嚴和收入,任人呼來喚去,從最基本的備料廚房做起,埋頭洗菜洗肉去骨剶殻幾個月後,進入煉獄般燒烤部門,─燥熱,「比你這一生 去過的任何地方更炎熱」;他渴望進加入手工麵食部,被馬利歐勸阻:「你已是坐四望五之年,太老了。那部門運轉太快,你已經沒有足夠敏捷的心思。」憑著意 志,他終究進入裝盤、捏麵、煮麵的傳統行列。

然後他參考當年馬利歐習藝的路線,到義大利托斯卡尼,向豬肉販學豬肉的知識和烹調。學完豬肉,他二度到托斯卡尼學牛肉。他說,那兒的師父,嗅聞一塊肉,就 知道那頭牛的品種、畜養方式和生活狀態。我突然想到一友人,早歲當遠洋輪船的水手,無論在天涯海角哪個港口下碇,只要站在碼頭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妓女戶 座落何處。我想,專業到某個程度,就成了第二天性。

一年多的拜師學藝,他逐漸了解到烹飪的技藝和哲學,和一以貫之,料理無國界的原則。他把苦樂揉雜的經驗,寫成《煉獄廚房食習日記》

On Leadership 藝術家雜誌第412期 2009年9月號 / Artist No.412

藝術家雜誌第412期 2009年9月號 / Artist No.412
Product Name:藝術家雜誌第412期 2009年9月號 / Artist No.412
List Price:$12.45
Our Price:$11.50
Discount:8%
Availability:In Stock
ISBN/Product Number:artist412
Publisher/Manufacture:藝術家出版社
Published Date:09-01-2009

藝術做為土地的回聲專輯
建築大師柯比意的繪畫與雕塑世界


On Leadership by James March,Thierry Weil

  1. Amazon.com: On Leadership (9781405132473): James March, Thierry ...

    by James March (Author), Thierry Weil (Author)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leadership - the complications involved in becoming, being, confronting, ...
    www.amazon.com/Leadership-James-March/.../1405132477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
  2. On leadership - Google 圖書結果

    James G. March, Thierry Weil 著作 - 2005 - Business & Economics - 128 頁
    These essays are based on March’s notes for his course lectures.

On Leadership by James March,Thierry Weil

On Leadership by James March,Thierry Weil


Don Quixote explained himself to Don Diego de Miranda" I have not as mad as foolish as I must have seemed to you... All knights have their own endeavors... since it is my fortune to be counted in the number of knight errant. I cannot help but attack all things that seem to me to fal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my endeavors.' (II, 17)

...I think that Quixote tells an organization leader that the good leadership combines an exuberance for life with a commitment in the prosaic duties of leaderhip that leadership is poetry and routine as well as action; that is beauty as well as truth, that appreciation of complexity as well as simplicity, that pursuit pf contradiction as well as coherence, the achivement of grace as well as control.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日本‧美の遠足》

書名:《日本‧美の遠足 作者:蒼井夏樹
出版社:大塊文化. 2008

照片書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夜航船 张岱

夜航船
(明)张 岱 著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 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他在《夜航 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于是,张岱便 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夜航船》,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 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广泛,是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古代百科全书。

张岱是明代历史学家、诗人,绝代散文家,浙江绍兴人,生于1597年,卒于1679年,字宗子,别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夜航船

目录[隐藏]

《夜航船》简介
《夜航船》序
《夜航船》目录
作者张岱简介
余秋雨散文《夜航船》



《夜航船》简介

  《夜航船》是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夜航船》,其内容从天文地理百家,从三教九流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广泛,是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古代百科全书
  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 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 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他在《夜航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人与一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是一个、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

《夜航船》序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 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 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纳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不错。 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 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谷、徐夫人之类是也。”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 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 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已 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夜航船》目录

  序
  卷一 天文部
  卷二 地理部
  卷三 人物部
  卷四 考古部
  卷五 伦类部
  卷六 选举部
  卷七 政事部
  卷八 文学部
  卷九 礼乐部
  卷十 兵刑部
  卷十一 日用部
  卷十二 宝玩部
  卷十三 容貌部
  卷十四 九流部
  卷十五 外国部
  卷十六 植物部
  卷十七 四灵部
  卷十八 荒唐部
  卷十九 物理部
  卷二十 方术部

作者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有资料显示张岱死于1689年,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晚年号六休居士。
  其作品《夜航船》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人伦政事,礼乐科举,草木花卉,鬼神怪异........共计20大类,4000多条目。
  挽救江湖 冉云飞
  这是一个大厦将顷,梁木崩坏的时代,边患四起,民不聊生,而朝廷依旧腐败不堪,有识之士痛心疾 首,五内沸然。万历三十八年(1610)江苏学者顾宪成讲学于东林书院,看到当时奄党专政擅权的危局,有一天讲课之中,突然猛烈抨击时政,动情之处,几至 老泪纵横,室内骚然,后来被忌恨者丑诋为东林党,终被当权者以谋乱悖礼之名血洗。当时,努尔哈赤尚在施行缓兵之计,与明朝假和好,真备战。此时书生兼玩家 的张岱才十四岁。他出生在水木清华,山川映发的人文渊薮绍兴,绍兴一名山阴,正如俗语所说,行走在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
  张岱的家底非常厚实,他在《空传》中说,祖父张文恭以节俭持家,在舅祖朱石门先生的影响下,开 始爱好姬妾美女,置宫室器具之美;到了你亲一代,尽管他不事生计,晚好神仙,但因得到了母亲的鼎力支助,得以了此一生。不过到了此时,“先子如邯郸梦醒繁 华富丽,过眼皆空。”张岱父亲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更为彻底: “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结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 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自然这一切都是国祚鼎革以后,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回忆的,此中不免有痛悔之意,不过这一切与其说是痛悔自己玩物丧志,倒不 如说是为整个国家悼亡更确切地表达出他的丧魂落魄之怀。所以对于张岱来讲,明朝的灭亡是他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陪伴他度过了多梦而忧戚的余生。因此哪怕是 嬉笑为文,也是胸中猿咽,指下泉悲,伤怀不能自禁。
  国家灭亡以后,张岱与一些明末遗民知识分子一样,不能作刀兵血刃的反抗,要么削发为僧,要么隐 姓埋名,要么披发入山,作山中野民,更为绝决的就效仿伯夷、督齐不食周粟,横尸山中。不过张岱毕竟是有真面孔的人,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他披发入山 为野人,“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由此看来,张代岱不仅看透世相、望断炎凉,而且能够洞穿古人所玩 的——让后人走入魔道的——教条和把戏,可见他的晚景并不仅仅是令人伤怀,甚至也能使人体会到他有几分思想家的不羁、深邃与狡黠,就凭这一点,他也应该比 那些迂腐不堪的理学家们获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习。
  经过千年的道统严压之后,在晚明,一部分人的文章从事关国体、发明功德、敷衍仁义、明性载道的 牢笼中解放出来,他们冲出高文典册的蕃篱,创作率尔天意的小品,终于在明朝中后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尽管在明朝有台阁文人如杨士奇、解晋复欧阳修、曾 巩之古;方教儒、王鏊复韩愈之古;林俊复质简之古;桑悦、祝允明复奇崛之古;前后七子的复秦汉之古等等,此中尤以前后七子最为嚣张兀厉,但这一切已无法阻 挡明朝中后期拍打着文学大堤的小品洪流。小品的概念最初来原于佛经的略本,它起始于晋代,《释氏辨空》中说:“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所以彼时用“小 品”二字命名的作品集俯拾即是,以至于当时的小品选本如郑超宗的《媚幽阁文娱》中掺杂了大量的应世之文,说明虽然他们直觉地感到小品文短小精悍的特性,但 并没有从系统上去阐释它。因为无论是公安三袁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还是钟惺、谭元春的“孤峭幽深”,都不是系统而自觉的理论,只是为了他们的写作为 更多的人了解罢了。倒是在地拘无束的书信往来中,透露了他们创作上叛风大炽的蛛丝马迹。袁宠道在《与徐汉明书》中说:“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 能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这种观点近乎说自己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其实在他看来,当书 生也是需要资格的,太有用的人显然不屑于当;没有闲,没有情,没有洞穿世事、看破名利的眼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最不要紧的人。既然自己是天下最不要紧的 人,就不必去争名夺利,求快活成了人生的第一要务,享乐主义风气在彼时深合文人的心态,加之说禅道佛成为一种时间尚,和明末萎糜的市民习好路数相投,因而 极大程度地在整个社会阶层蔓延开来,对此袁宠道在《与龚惟长先生书》里细致地描写了他所认为的人生五大快活,总而言之,就是要有珍奇宝玩,美女成群,她书 盈室,远离尘嚣,尽情享乐,不知老之将至,最后把资财散尽,“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如此放胆豪 言,几近肆无忌惮。“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此种潮流的波峰浪卷,文人们游山玩水已成为日常功课,抒发心中的磊落不平之气,倾倒长久郁积的 肺肠,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情性为主的小品文作家,张岱就是其中领袖群伦的一位。
  最能体现张岱小品风格的莫过于他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两部贯以“梦”为名的作品集 中地标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关于这两本书取名均与“梦”有关的著作,他在作《萧邱谵述小序》中说: “呓者醉梦之余,凡有深恩宿怨,哽闷在胸,咄咄嚄唶,乃以魇呓出之,是名曰呓”,我想他在写这两本回忆兼悼亡性的著作时,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交织着难以 名状的伤感和复分的心情,只要我们永远铭记他对清王朝的宿怨,也就不难理解他何以用梦作书名的真正原因,因为这书名显然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曾经繁华侈靡的、 个人的家庭生活的一种怀念。张岱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辈都曾做过大官,他本人虽然只中了个秀才,也花了些精力在功名上面,但他的旷达却使他并无急急困于场 屋的难堪和艰辛,这在功名利碌羁縻的社会里无疑是一种大洒脱,所以他整日游山玩水,狎妓看戏,穷搜珍玩,浸染在晚明社会的市民习俗和享乐主义的风尚之中。 及至国破家亡,故友凋零,风流散尽,只剩破床碎几,折鼎病琴,后至披发入山,屈就编蓬之下,有的“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想当年与他往还 的各色人等,是如何的趋之若鹜,而到如今才酃同他们的本来面目,势利嘴脸。其实世态炎凉,又何尝只教训了张岱一人呢?也许世道原本并不曾温暖过,只不过是 张岱拔高了它的温度而已,自己生活在虚假的温情之中而不自觉。
  明朝的灭亡,使张岱的生活像一出舞台戏一样,来到了它的高潮。浪子张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终于找到 了一个最佳的喷射点,犹如落差极大而湍激的河流,由于在它最显要的当口修筑了水电站,使那些被白白浪费的河水转化成巨大的电能,进而照亮了以前从未感到光 明的角落。失去了的生活最容易成为回忆的资料,它们已然洞开,频频闪现。张岱厚蓄薄发,惜墨如金,用笔简省,虽有满腹怨气,烈烈怒火,但不动声色,更不施 人以拳脚,却解了一肚皮的鸟气。张岱在评张子省的文章时所说的:“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正可移来评价他自己这一场迟来 的文字风光。自古以来,领西湖真传者少,看它热闹的人多。范景文的《西湖》一诗说:“湖边多少游观者,…几人着眼看青山。”说人们大有看欺头的用心。清人 李鼎的《西湖小史》说:“今游湖者春时最盛,然半属‘看忙’;领幽味、赏清韵者有几?吴人嘲杭人为怕月,信非虚也。”看来吴人怕冷不怕热,月亮好生耽误瞌 睡。但张岱的西湖却是从自己肺肠中流出,故惊世骇俗,如若不信,且看《明圣二湖》: “余弟毅儒常化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谓不然,余以湘湖为处子,腼腆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 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人得而媟亵之,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 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要说张岱的风雅清丽,并不虚造,何故出此狂悖的比喻?陶庵本已国破,西湖犹如覆巢之下,岂有完 卵?!又因其每年有抗尘拂世之意,世间万事皆可忍耐,独俗不可耐,张岱大为动怀,借题生发议论,便把世人不解风月的情状揭发出来,正如以谐谑著称的王思任 《问水亭》一诗所说“辛苦西湖水,人还即熟眠。”张岱说到最后激动处,仿佛从胸中排宕而出:“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如此为西湖鸣不平的愤慨,大抵是 古今一人,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识见都不入他的耳目,更何况只给西湖添乱的普通过客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游人没有资格去赏玩西湖,而是张岱有这种资格来 给人们上一堂生动的欣赏西湖的美学课,观张岱俏皮犀利的笔锋,婉转有致的布局,旁征博引而又贴切得当的史实,叫人荡气回肠,令人俯首称是。在我等凡夫看 来,祖国河山若能藉张岱之笔描摹出来,处处有真汉子的人气,与那些如开列账单的地理指南一类的游记相比,相去何止霄壤!山川本来生机勃勃,烂笔头欲将其写 死,往往需要张岱这样的高手才能将其救活,挽救奄奄一息的江湖。湖心亭本不如何,但看《湖心亭看雪》一短文,字字动人心魄,有裂石崩云之奇效,只见张岱胸 次的万千气象,却以简淡枯笔描来,而其中的生动氤氲之气,直如醍醐灌顶,令人大为开怀。大雪之天,拿一小舟,衬舟小人大,更显人之鲜活;前往湖心亭赏雪, 风雪漫漫,衬得舟中之人只是微不足道之二三粒而已,此时便看天地广阔,而人之渺弱。但是且慢!亭上有两人正对坐大喝烧酒,看到此等够味的人物和场面,平素 对“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的张岱也强饮三大白而归,可见张先生喜极时的豪放情怀,行文至此似可打住,但张岱偏往奇险路径走,用船工一句似愚实妙的 话来收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大有写尽山水精英之慨,不可方物,真可谓西湖的人间知己。倘使张岱的锦心绣口仅仅为西湖而生,我们便不必大费 笔墨,把他的事迹留给西湖的好事者们去研究和传播好了。
  令人惊叹的是张岱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才华和深入浸淫。于史学一端,是他遭国破家亡以后,努力收 拾,孜孜以求的,这其中包纳了他对明王朝爱恨交集的切肤之痛,也倾注了他余生的心血,所以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他看到人世沧桑、世态炎凉,每每想 一死了之,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他尚未完成的史学巨著《石匮书》,可见他对自己史学著作保存有明一朝的精神血脉有多么大的期待。尽管这部巨著今已散佚, 但我们从其它散见的资料中还能看别人对它的称赏,曾写过皇皇巨著《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对其有高度的评价,并多次提到而且采纳了他的一些观点。这在 张岱《与周戬伯》一信中有非常真实的记载:“今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崇祯朝名 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以终厥役。”特别是他著史“稍有未核,宁阙勿书”的求实精神足堪为后世治史者师范。其实要了解张岱的全面成就,就必须化 力气去对待他的《自为墓志铭》。墓志铭一体本是人死后由他人去操刀的一种文体,张岱对世人皆欲杀的乡前辈徐渭称赏不已,以至于有人说他有徐渭癖,或许他也 想效仿一下青滕先生。当然更深层的原因便是觉得没有人能通自己的心曲,犹如西方一位美术家的评价世人对凡高的误解时所说,世人都不理解他,或许为他送葬的 都是他的敌人。与其百年后让那些谀墓作者强作解人,不如自己调侃自己一番,从实招来,所以他在此文中不惜一切手段贬损自己,说自己是实足的纨绔子弟,罗列 子达十种之多的广泛爱好,而且在《自题小像》中更加调侃: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瓿。之人耶有没有用?”
  文人自赞,好比画家的自画像,有的如实写来,有的则极度夸张,更有甚者就弄成了抽象画,张岱也 这么自嘲嬉笑一回。当然文人丑化自己并不始自张岱,戏曲家钟嗣成就曾夸张自己的丑是“有朝一日黄榜招收丑的,准拟夺魁”(《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而 龙潭先生李贽在《自赞》中说自己是“其性褊急,其色衿高,其词鄙俗,其心痴狂,其行率易”,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徐渭的《自书小像》“龙耶猪耶”简直就有 点近乎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不过这一切与其说是他们自损,倒不说是对社会的宣战和批判,因为此中透出非比寻常的傲岸不群,深切的孤愤。他们的自我揭短,掷 地有声,能提能摔,夺人口舌,是研究这些叛逆的灵魂的绝妙材料。当你看到张岱在史学、文学艺术、茶道、器皿鉴定并且在衣食住行的鉴赏诸方面卓越有成就的时 候,你就会明白这种自损的做法其实还有一层得意在里面,倘使他确如所说仅仅是个一事无成的纨绔子弟,他也就不必对明朝的灭亡如此痛心疾首,砥砺自己的气 节,只待《石匮书》完成了以后才心安理得。尤其精绝的是张岱对茶近乎出神入化的鉴赏能力。
  《闵老子茶》描写一个精于茶道的有点怪癖的闵老头子,开始对张岱的造访视而不见,满脸不屑的神 情,故意去寻找自己遗亡的拐杖,待回来后,反而责备客人为什么还不走?及至沏好茶,张岱品赏出了茶叶和用水的来历,闵老子故意而下疑阵,把张岱往错误的歧 途上引,以考验张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闵老子对张岱深湛的品茶功夫很为折服。当然聪明的读者会从文章中体会到,有一出相声说的“老师您接着教”的 自赏味道,这是张岱惯常做的反衬手法。《与毅儒八弟书》一文极为精洽地表达了张岱独立特行的文学旨趣。他的八弟毅儒选《明诗存》,让他提意见,他直言不讳 地指出:“窥吾弟立意,存人为急,存诗次之。故存人者诗多不佳,存诗者人多不备。简阅此集,大约是明人存,非明诗存也。”所以“诗不佳,虽有名者删;诗果 佳,虽无名者不废”,“不能诗而存其人,则深有害于诗也。”这在理学笼罩的明代真是振聋发聩。其实他这种不因人废文、因人褒文的思想在《阮圆海戏》有更为 直接的抒发:“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卤莽者又不同。”不仅如此, 他对阮圆海的写作的《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都有高度的评价。当然他对阮大铖(圆海)的投清变节行为深为不耻,大有“怒其不争”之慨,他极 为痛切地说:“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净,其所编诸剧,……多底东林,辩宥魏党,为士君子所唾弃,故其传奇不之著焉。如就论戏,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 者也。”虽然对阮圆海的戏剧并不是人人都认可,比如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便很不以为然地说阮圆海所度的曲了,“凭虚凿空,半是无根之谎,殊鲜博大雄豪 之致”。不能说姜绍书的话说得毫无道理,但在崇祯朝文气芜弱、新声词曲都是靡靡之音包围的情况下,要本就就没有骨气的阮圆海写出雄豪之曲,恐怕这只能是不 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张岱仿佛教训八弟毅儒上了瘾,《又与毅儒八弟》一文在我们看来,就有打丫环骂小姐的嫌疑,他借批评自己八弟选明诗胸无定次、转若飞蓬的 选择标准时,也讽刺杭人跟在苏人屁股后面赶时髦而无主见的行为,他说自己生平崛犟,不随波逐流,别人一看便知道是我张陶庵,所以希望小弟“撇却钟谭,推开 王李”,不要看文坛领袖们的脸色行事,否则上帝何必生你毅儒、降我陶庵呢?!这对当时诗必推况陵钟谭、文必称复古的王李的风潮是一个勇敢的回击和批判。不 过意气风发如张陶庵也有见解相当迂腐甚或可笑的时候,在《与李面砚翁》的一封书信中他丑诋东林党,说东林党自顾宪成开讲学之风以来,为害甚烈,祸乱国家九 十年。说那些作史替东林党申辩的人是“魏收集秽,陈寿报仇,颠倒错乱,其书可烧也”,他们“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这种把 明朝的衰亡归于东林党的做法,在我看来是爱大明王朝爱昏了头,这样的热忱,犹如现今看到的有些晚明刻本中保存的“保我大明万万年”的例行口号一样,实在让 人好笑。
  另外,《岣嵝山房》一则在我辈不解风情的人看来,除了张岱出了一回恶气外,实在不知道张岱去捣 毁可能成为文物的杨琏真伽的头像,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好处。杨如尚盗了南宋诸帝陵墓固然该死,张岱满可以行董狐之笔对此大加批判,用不着非到岳飞庙中的 秦桧像面前去撒尿,也用不着看了黄世仁欺负杨伯劳的电影就去砸扮演黄世仁的演员的脑袋,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浅白的道理。否则凡是令人讨厌的历史人物,我们每 到一地就去捣毁他们的塑像,不难想象,将会乱套到什么程度。张岱是个才情型的学者,所以他最反对毫无个性的两脚书橱。他的著述除了他在《自为墓志铭》一文 中所罗列的诸多著述外,还有为人们广知其名而鲜见其实的《夜航船》。《夜航船》在他的著述中算得上是别具一格的,其内容几乎是包罗万有,从天文地理到经史 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旁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很广泛,是比较有规模的一部分类百科全书。其中的条 目多系张岱广涉各种典籍后,经过严加采撷,用自己依永的文字连属起来,但是又遵循了不窜夺的求实精神,这对学习古代典籍而又涉列不广的人是一种极大的帮 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岱在广搜前代异闻、典章文献的同时,适当地采撷了一些当世当朝的不为正史所采纳的轶闻趣事,对明代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旁证材料。 比如在《天文部·日月》“命咏新月”一条中所载的朱元璋见其太孙(建文帝)长了个扁脑袋,朱元璋戏称为“半边月”,有一次朱元璋看到太子和太孙都在眼前, 看到皓月当空,于是让太子和太孙即席各赋诗一首,朱元璋看了太子、孙的诗后很不满意,因为在朱元璋这位开国帝王的眼里,“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这样轻巧的诗句无疑太书生气了,后人便用“未得团圆”、“影落江湖”影射建文帝逊国、明成祖朱棣篡位的史事。此事不仅被张 岱录用,而且《明朝小史》的作者品毖在该书卷三的“蛟龙不敢吞”一条也有详细的记载,与张岱的记录相异处只是把“未”字换成了“不”,而且说“太祖见之不 悦,以其口气非吉兆也”。不管此事有多大程度上的附会,但建文帝的文弱却是有目共睹的,它至少对明初的致局提示了可供揣测的角度。不过在编篡此书的过程 中,既有审核未当之处,部类的分类未必尽如人意,而且有的内容重复、有一些神鬼怪乱的民载和天命色彩,尽管他行文时只是叙说并未渲染,但这或许与他经历的 国破家亡的惨痛有关,不管怎么说,这总是应该提请读者注意的缺失。当然这一切并不损害它应有的价值,《夜航船》瑕不掩瑜。张岱的成就无疑是多方面的,然而 他最为后世称道的业绩却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小品文的独特贡献,他为文简约,造句奇诡,识见卓越,擅长在短章小文之内营造惊心动魄的波浪,文章在法度之中却让 人深感他对过往文风的背叛,他驳杂广通,不拘秦汉,不泥唐宋,不株守陈见,不死于古人语下,而自得风流,铿鸣四座,声追前彦。他为人耿介,披发入山,虽常 有厨烟不继之虞,然独守高节,勤奋著述,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血脉。他那些奇诡沉雄的乐府诗,写尽历代刺客的悲壮,大有“无边忧患颇伤我,未尽锋芒尚入 诗”的人生慨叹。他死前将墓地选择在离项羽墓不远的地方,也表明了他和司马迁一样,不以成败率英雄的高远卓越识,更体现了如清代诗人王昙祭奠项羽时所说的 “来抱琵琶哭大王”的与天地同悲的亡国丧家之痛。虽然明朝离我们较远,而他与我们却是如此切的,血脉畅相连。
  而今,当我们体察到汉语有如此丰约的表现力时,作为晚生后学,我们只能借用两个深情的汉字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怀念!
  1996.1.18-22.于成都 1.23-30 修改

余秋雨散文《夜航船》

  〔一〕
  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这是一部许多学人查访终身而不得的书,新近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书很厚,书脊显豁,插在书架上十分醒目。文学界的朋友来寒舍时,常常误认为是一部新出的长篇小说。这部明代小百科的书名确实太有意思了,连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耳边响起[矣欠]乃的橹声。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 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船帮,招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 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个位的波澜,这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 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当敲击船帮的声音终于响起时,年幼的儿子们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包袱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
  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了,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仍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乡间竟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了一个身,侧耳静听。这声音,与山腰破庙里的木鱼声太像了,那是祖母们向往的声音。
  〔二〕
  一个坐夜航船到上海去谋生的人突然成了暴发户。他回乡重修宅院,为了防范匪盗,在能宅院四周挖 了河,筑一座小桥开通门户。宅院东侧的河边,专修一个船码头,夜航船每晚要在那里停靠,他们家的人员货物往来多得很。夜航船专为他们辟了一个精雅小舱,经 常有人从平展展的青石阶梯上下来,几个佣人挑着足够半月之用的食物上船。有时,佣人手上还会提着一捆书,这在乡间是稀罕之物。山民们傻想着小舱内酒足饭 饱、展卷卧读的神仙日子。
  船老大也渐渐气派起来。我家邻村就有一个开夜航船的船老大,早已成为全艳羡的脚色。过去,坐他 船的大多是私盐贩子,因此航船经常要在沿途受到缉查。缉查到了,私盐贩子总被捆绑起来,去承受一种叫做“趱杠”的酷刑。这种酷刑常常使私盐贩子一命呜呼。 船老大也会被看成是同伙,虽不做“趱杠”,却要吊打。现在,缉查人员拦住夜航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 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每次船老大回村,总是背着那支大橹。航船的橹背走了,别人也就无法偷走那条船。这支橹,就像现 今小汽车上的钥匙。船老大再劳累,背橹进村时总把腰挺得直直的,摆足了一副凯旋的架势。放下橹,草草洗过脸,就开始喝酒。灯光亮堂,并不关门,让亮光照彻 全村。从别的码头顺带捎来的下酒菜,每每引得乡人垂涎欲滴。连灌数盅后他开始讲话,内容不离这次航行的船客,谈他们的风雅和富有。
  〔三〕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惊醒的孩子中的一个。如果是夏夜,我会起身,攀着窗沿去看河中 那艘扁黑的船,它走得很慢,却总是在走。听大人说,明天傍晚就可走到县城。县城准是大地方,河更宽了,船更多了,一条条晶亮晶亮的水路,再也没有泥淖和杂 藻,再也没有土岸和残埠,直直地通向天际。
  第二天醒来,急急赶到船老大家,去抚摩那支大橹。大橹上过桐油,天天被水冲洗,非常干净。当时私塾已变成小学,学校的老师都是坐着航船来的,学生读完书也要坐着航船出去。整个学校,就像一个船码头。
  橹声[矣欠]乃,日日夜夜,山村流动起来了。
  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船头画着两只大大的虎眼,犁破狭小的河道,溅起泼刺刺的水声。
  〔四〕
  这下可以回过头来说说张岱的《夜航船》了。
  这位大学者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学多才,不可能长踞一隅。在明代,他广泛的游历和交往,不能不经常依靠夜航船。次数一多,他开始对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来。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无法作切己的深谈。可是船中的时日缓慢又无聊,只能以闲谈消遣。当时远非信 息社会,没有多少轰动一时的新闻可以随意评说,谈来谈去,以历史文化知识最为相宜。中国历史漫长,文物典章繁复,谈资甚多。稍稍有点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 赛和炫示学问。一来二去,获得一点暂时的满足。
  张岱是绍兴人,当时绍兴府管辖八县,我的家乡余姚正属其中。照张岱说法,绍兴八县中数余姚文化 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结果那里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历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谈起来机锋颇健,十分热闹。因此,这一带的夜航船,一 下去就像进入一个文化赛场。
  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 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 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丢了吾乡的脸,不知道“澹台” 是复姓倒也罢了,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活该。但是,夜航船中也有不少真正的难题目,很难全然对答如流而不被人掩 口耻笑。所以连张岱都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于是,他发心编一部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他把这部小百科名之曰《夜航船》,当然只是一个潇洒幽默的举动,此书的实际效用远在闲谈场合之上。
  〔五〕
  但是,张岱的劳作,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趣的“夜航船文化”。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感叹之处。
  在缓慢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 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 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
  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
  我一次次抚摩过的船橹,竟是划出了这样一条水路?我梦中的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
  幸好,夜航船终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现代。吾乡的水路有了一点好的征兆:几位大师上船了。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 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 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是鲁迅在船上。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这是周作人在船上。他不会再要高谈阔论的旅伴,只求个人的清静自由。
  早春晚秋,船价很便宜,学生的经济力也颇能胜任。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与几个馒头,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随时随地可以吟诗作画。“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出着。
  --这是丰子恺在船上。他的船又热闹了,但全是同学少年,优游于艺术境界。
  这些现代中国的航船虽然还是比较平缓、狭小,却终于有了明代所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
  仍然想起张岱。他的惊人的博学使他以一人之力编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在他死后24 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诞生了狄德罗,另一部百科全书将在这个人手上编成。这部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从此,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 最终摆脱了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了一条新的河道。张岱做不到这地步,过错不在他。
  说到底,他的书名还是准确的:《夜航船》。
  我,难道真的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敲醒过吗?它的声响有多大呢?我疑惑了。
  记得有一天深夜,幼小的我与祖母争执过:我说这笃笃声是航船,她说这笃笃声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
  祖母早已亡故。也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迷。

身體,記憶與建築: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原理

身体,记忆与建筑

作者: 肯特·C·布鲁姆 / 查尔斯·W·摩尔
译者: 成朝晖
副标题: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
ISBN: 9787810837422
页数: 155
定价: 25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



身體,記憶與建築: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原理

作者
[美]肯特·C·布魯姆[KentC.Bl
ISBN
7810837427
頁數
155
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12-1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超越身體的邊界;建築的機械化;美感;20世紀的一些感覺模型;身體—意象理論;身體、記憶與社會;身體運動 羅伯特·尤道;場所、路徑、模式與邊界;紀念場所中的人性。


這本台灣版可能很久啦.....待查

简介 · · · · · ·

   因此,我们的书试图再次考证身体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在第一章的论述中,回顾西方历史,“身体作为建筑思想的中心有多久”为一种暗示,我们回顾了许多重要 的事件。我们提出,直到现代设计学院出现的前后过程中,建筑的信仰才变得如此强调“理性”,并且分析了属于建筑观点转变的后笛卡儿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争 论。随后的几章内容,是我们研究的焦点。在此,我们回顾了一些感觉模式,这些感觉模式已经在20世纪颇有影响;我们还十分详细地研究了身体——图像理论的 某些含意,重视触觉的理论发展。我们相信三维的最基本且难忘的感觉在于身体的体验,而这种感觉可能在我们体验建筑的过程中,是组成理解空间、感受空间的基 础。
    在本书的后半部,我们讨论了“身体一图像”理论的私人暗示和公共暗示之间的关系,回顾了身体运动的主题,并继续讨论建筑形式和形式关系的特殊语汇。这几章意味着将建筑实例与我们早期的理论主...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美国实力的衰落Immanuel Wallerstein

美国实力的衰落
作  者: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谭荣根 译
  • 出版时间: 2007-7-1


美国在衰落吗?著名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视角分析了美国霸权衰落的过程和内在逻辑,视野广阔,观点清 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者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体系进入了大变迁的时代,并以此预见作为上个世纪称霸世界的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21世纪世界前景如何?作者预测,世界进人了地缘政治力量结构相对失衡的多边分裂阶段,多个地区中心纵横捭阖,争夺优势,其中至少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伊朗和巴西。

作者简介

伊 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长期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社会学系.现为美国耶鲁大学资深研究员。 沃勒斯坦的重要著作包括《现代世界体系》(3卷)、《自由主义以后》、《历史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乌托邦幻想,还是21世纪的历史选择》、《沃勒 斯坦精粹》、《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等。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立论
 第一章 美国衰落:山鹰折翅
第二部 多种言辞与现实
 第二章 20世纪:正午的黑暗?
 第三章 全球化:世界体系中的一段漫长轨迹
 第四章 种族主义:我们的沉重包袱
 第五章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西方和世界
 第六章 他者:我们是什么人?他者是什么人?
 第七章 民主:言辞还是现实?
 第八章 知识分子:关于价值中立问题
 第九章 美国和世界: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双子楼
第三部 我们在走向何方?
 第十章 “左翼”Ⅰ:再论理论和实践
 第十一章 “左翼”Ⅱ:过渡时代
 第十二章 各种运动:反体系运动今天的含义是什么?
 第十三章 21世纪地缘政治的割裂:世界前景如何?
后记

充滿幻覺的輕浮時代:巴黎日記(1919.7.14-1929.10.30)

充滿幻覺的輕浮時代:巴黎日記(1919.7.14-1929.10.30)

作  者: (法)薩克斯 著,張香筠 譯
出 版 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8-4-1


編輯推薦

  我現在記下巴黎發生的事情,有一天可能就有人對我的日記感興趣,想了解這個時代的一些逸聞趣事。
  我真想整天只吃精麵包,塗一點蒜泥和乾酪,然後爬到櫻桃樹上摘櫻桃吃。
  我真想光著身子在草地上打滾,赤腳走路。奢華讓我煩惱,無比煩惱。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被引入歧途的。我們被告知世界上只有詩歌和造反,只有蘭波、天使和魔鬼。我們被告知在洗手間裡掛個十字架(超現實主義者即如此),讓我們吸食鴉片(科克托……即如此),讓我們喝酒,寫無主題的文章,隨便和人做愛,並在這其中尋找崇高;最不幸的是那些意識到自己上當無力自拔的人;總之, 戰後年輕人的病症非常嚴重。
  昨天,華爾街股市暴跌,狂跌。所有股票的價格每小時都下降10,15,20點。我的舅舅理查德自殺了。我們昨晚收到了電報。母親的心髒病急劇發作。
  再見吧。我要對奢華、多餘和膚淺的事物,也對自己說,再見了。
  至於那些繁榮時代的各路英雄們,我大概要對他們說,永別了。
                       ——莫里斯·薩克斯
 內容簡介

  本書開始於1919年7月14日這一天,法國在一戰後首次歡度國慶,街頭巷尾充滿了歡樂的人群。之後斷斷續續記載了此後的十年,正是法國社會充滿瘋狂激情的年代,直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為它畫上了句號。
   書中的“我”出身於巴黎上層社會,是巴黎政治學院的學生,生活奢侈,出手大方。除追逐女孩子外,“我”熱衷於各種文化沙龍,對當時的眾多文化名人都十分 熟悉。 “我”厭倦人云亦云的文學評論,十分欣賞才露頭角的普魯斯特,對立體派、爵士樂、黑人雜誌和電影等新事物充滿熱情。 “我”喜歡閱讀《新法蘭西雜 志》,並在日記中常常抄下一些精彩片斷。
但“我”又是一個慵懶而渙散的人,在寫過1920年12月23日的日記後便停歇,直到1928年6月28日才重新提筆,把過去八年的瑣碎回憶以他人日記的形式散亂地拼湊在一起。
  作者藉助日記體裁,介紹了當時重要的藝術集會,​​書籍、演出、音樂會、展覽等,講述了“一戰”後法國傳統藝術和審美所受到的衝擊。作者在書中也講到了“一戰”之後法國社會觀念的巨變,對人們貪圖享樂的風氣和布爾喬亞熱衷超現實主義思想的現象進行了描述。
  利用這種日記隨感的形式,作者對他當年的一部分真假友人們進行了​​刻薄的攻擊。畢加索是個惡毒的小市民,而友善的科克託也成了虛偽的吹牛者。 
  本書的末尾則明顯帶有感傷的情調,似乎預感到曲終人散的時刻已經來臨。作者在結尾寫道:“昨天,華爾街股市暴跌,狂跌”,“我們一無所有了”,“我不會再有時間繼續寫日記了”。
 作者簡介

莫 里斯·薩克斯,作家,安德烈·紀德的私人秘書,黑市商人。 1906年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猶太珠寶商家庭。 1943年離開巴黎赴德國漢堡,作為間諜受僱於 蓋世太保,從此再未回到法國。 1944年被德國人抓捕。 1945年,他在盟軍逼迫、監獄撤離時被一名衛兵射殺,但屍體不知去向。
 目錄

譯者說明
序言
巴黎日記(1919.7.14-1929.10.30)
 書摘插圖

1919年7月14日
人們都不知道各自的年齡了。要不然大家就都是20歲。天氣非常炎熱,尤其是士兵的隊伍走完之後感覺熱得特別難受。人們的呼喊和歡叫聲像是一層蒸氣罩在陶醉的人群上空,隨著遊行隊伍移動。
我費了很大勁兒才從樹上下來。昨天我讓僕人在樹下放了一把梯子,為的是讓我的表姐妹們還有她們的家庭教師,今天能跟我一起觀看遊行。可憐的僕人在這兒守了一夜,所以我們可以早晨五點才從容地過來。
這時所有的孩子都從樹上下來了,母親們鬆了一口氣,急急忙忙收梯子。只是人太多,很難挪動。
我四下看看,表姐妹們一個也不在。她們肯定是散失在這人山人海中了。這些喧鬧、興奮而激動的人們,這些漲紅著臉的、被汗水打濕的人們,都不想回家,但並不前行,只是在擠著,呼叫著,擦著汗,揮舞著旗子,熱烈地擁抱著。 (我的表姐妹們肯定也想趁機擺脫家庭教師的管束。可以理解,這樣的慶典遊行恐怕一生也只能 碰上一次。)
我用了兩個小時才從軍隊大街走回費桑德里路。我似乎感覺從今往後巴黎的街頭會永遠如此喧鬧,永遠充滿了這樣歡樂、友好和熱情的人群。
  我覺得疲憊不堪。
  今後不可能再有如此的景象了,因為戰爭已經永遠結束。
  1919年7月15日
 昨天晚上表姐妹們都回來得很晚,而且不是一起回來的。家庭教師最後一個到家,理由是她一直在找她們。誰也不能相信,但是不要再說了。反正慶典已經結束,是離開巴黎的時候了。安妮一瑪麗,妮科爾和莫妮克回她們在波城的家,我打算去多維爾。
阿貝爾·費弗爾的一幅漫畫上寫著:
  年輕軍官:“一切都要感謝福煦元帥!”
  老婦人:“是啊,我真想請他到家裡來午餐。”
  這些話很可笑,但巴黎富人區的貴婦們十有八九都是這麼想的。
商店給母親送來了她訂購的一個圓軟凳,放在梳妝台前用的。軟凳是橘黃色的,還配著兩個靠墊。靠墊底色是黑的,鑲嵌著鉤的花籃和金色的小珠子。這些東西嶄新的,很漂亮,與水盆式的現代頂燈很相配,比過去那個路易十四時代的吊燈好多了。
我也很想把自己的房間收拾一下。如果股市行情持續上揚的話,我就可以把我的房間翻新一下了。現在市面上的好東西有的是。埃爾曼·保羅的兒子弗朗西斯·保 羅,給我看過一些家具圖,線條很硬,但挺漂亮。做這些家具用的都是幾種新木材。我只是不太喜歡它們這種龐大的感覺,怕做好了就像慕尼黑家具似的。
人的舉動有時就是荒唐。我又找到了叫做“妮奈特”和“蘭丁丁”的兩個小吉祥物,打仗的時候人人都帶在身上;我本來想扔掉,結果還是留下來了,就在鏡子的上邊掛著。
1919年7月16日
整個夏天都穿著休閒的衣服真叫人高興。西裝襯衣的硬領子令人難受。要是能夠從此改變人們的著裝習慣多好!其實也不是不可能,一切都在變化著。現在沙龍里的 人已經不戴手套了,手套和大衣一樣放在存衣室。人們居然也開始不太戴硬頂細沿圓禮帽了,甚至敢在街上戴著軟呢帽。光亮綢禮帽恐怕只有在參加婚禮這種場合才 可能見到。現在人們去戲院時戴一種高頂大禮帽(配著燕尾服或無尾常禮服穿)。
我的表姐妹們在回外省之前從頭到腳置辦了不少新衣服,弄得她們全然一副暴發戶的樣子。今天晚上她們整整給我展示了兩個小時:絲綢布料,紗,帶有三條淺色寬絲帶的披風,蟬翼紗短袖,可怕的帽子(似乎把眼睛也罩住),粗羊毛衣服等等;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她們還給我念了一段時裝雜誌上對一件晚禮服的(莫妮克已經定做的)描述:“黑色的亮綢,裙擺像軍褲似的收緊;裙子上有一行黑亮的大寶石墜子垂下來;低領上衣的邊沿以及肩上也鑲了烏亮的大寶石;衣袖幾乎是不存在的。腰帶是孔雀藍絨的,插著幾支同樣色調的羽毛。”
這件晚禮服價值1500法郎。
 1919年7月17日
  我出發去多維爾。我要在那兒過暑假。
 沒有必要帶著這個日記本了,我恐怕不會有工夫寫日記的。
  波蒂尼埃酒店的房間,諾曼底酒店的午餐,海邊木橋的散步,網球,還有路易斯·德斯帕,這夠我忙的了。
  1919年7月24日
 多維爾讓人不得安寧。儘管巴黎的天氣炎熱,街頭冷冷清清,我昨天晚上還是回到了巴黎。多維爾到處都是張揚炫耀的人,連草坪都給人感覺像是商品展示。
蒙卡布里爾伯爵夫人戴著一頂印度支那帽子,埃克呂斯伯爵夫人撐著一把小傘,屈爾宗夫人頭上有一隻獾,對我視而不見;還有很多乾酪的罩子。女人們都瘋了。
在波蒂尼埃酒店,人們一直在談論於澤斯公爵夫人最近獲得榮譽勳章的事情,還有羅昂公爵夫人也獲得了國家感謝獎章。我想戰爭的話題大概人們已經談夠了。既然 戰爭已經結束,就忘記它吧。也許我要是參加過作戰就不會這麼想了,可惜我適齡時已簽署了停戰協定。不知道是應該慶幸還是遺憾。有時候我真是很討厭自己(還 好,不是經常)。路易斯給我讀了一首吉爾貝·德·瓦辛的詩,開頭是這樣的:
  我年輕的金發朋友海倫娜
  有一隻可愛而誠實的羊
  它的毛捲曲著,一定經過了理髮師的修理
  有這樣一隻寵物羊多麼幸福!
  ……
  路易斯非常喜歡這首詩。女孩子真是傻。
沙灘上最悅目的要算加比·德利斯;她今年夏天下海的打扮很惹眼:鑲嵌著黑色鬆緊帶的粉紅色緊身泳衣,帶有黑色鞋跟的粉紅色皮鞋,頭上則是有粉紅羽毛點綴的黑色頭圍。不過海浪一來她就尖叫著跑開了;她伸手拉住她的舞伴哈利·皮爾塞,回到了海灘上;我讓人給我和她拍了一張照片。回頭我可以在政治學院亮一亮。
我和維奧萊特·德斯帕跳了舞。這是個純真可愛的女孩;她的慢步華爾茲跳得好極了。可是跳一步舞她就有點跟不上,快狐步根本就不行了。她還得習慣習慣。探戈很不錯,我們一晚上跳了好幾次。
1919年7月25日
回到巴黎後,我住進了酒店。我真不願意在家裡住。
我剛把這幾頁日記重讀了一遍。嗨,我怎麼如此無聊!其實我並不比別人傻,修養也不差,水平也不低;但就是沒有一點正經。我的世界裡飄著香檳酒的氣息。我去了趟銀行。這一個月花了三個月的錢。這都是因為慶祝勝利的緣故。再說這也沒什麼,股票還有升值呢。
1919年7月27日
路易斯和維奧萊特姐妹倆都很漂亮。問題是我很想娶維奧萊特做妻子,但又想和路易斯上床。這真是道德上很難解決的問題。
  1919年7月30日
 這季節居然在巴黎遇到了布瓦若爾夫人,我很吃驚。原來她坐了當天往返的火車,是專門來買晚禮服的。 “得讓上過前線的人忘記他們吃過的苦,”她大聲說,口 氣就像打仗時後方的人常說“日子還得好好過”一樣。我認識的所有女人當時都這麼說。她們在1914—1918年的戰爭期間實在找不到別的理由解釋她們的梳 妝打扮,現在又開始找新的理由來解釋她們在和平時期的衣著花銷了。難道不應該讓打仗回來的丈夫們高興高興嗎?難道寡婦們不應該開始尋找新的幸福,也讓失去 父親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嗎?當然,當然,夫人們,你們說得對。當今很多貴婦人的榜樣,著名的曼珊夫人有這樣一句話非常流行:“做個輕浮、輕巧而可愛的女 人吧,這就是一種仁慈。”好極了!我一點也不反對,這真有趣。
  1919年7月27日
 我回了一趟費桑德里路的家。在家裡看到了兩期還沒打開的《新法蘭西雜誌》。這是戰後重新發行後的頭兩期。我很欣賞雅克·里維埃,他的確很超脫,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戰爭來了,戰爭走了。戰爭擾亂了一切,尤其是我們的思想……戰爭當然有它促進新事物產生的功效,但是不能忘記它帶來的巨大災難。其中最可怕的一個也許就是它侵占了人的思想;它叫人們不會正常思維。”
這一期真是精彩,目錄中全是當今最厲害的作家:安德烈·紀德,L.-P.法爾格,保羅·克洛岱爾,保羅·瓦雷裡,馬塞爾·普魯斯特! (老實說,我不是很想讀杜阿梅爾和熱翁的文章。)
紀德寫到了德國人的兩大長處,法國人應該借鑒用來處理和平時期的事務——非常棘手的事務(菲利浦·貝特洛就曾經對普恩加萊總統說過這樣的話:“總統先生,聽說可能要停戰了,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一個人要想與眾不同,想超凡脫俗,這是極其難的事情。他通常什麼都不反對,他沒有自己的特殊之處,或者說他的特殊取決於常規;因此他就遵守規則,遵照常理,認同權威;他覺得沒有必要逆理而行。他認為常規是完美的,而如果常規不存在的話,他就失去了坐標。
他們從不分神。我常常記起這句話。我想這是對德國人最公正的評價。那我們法國人為什麼總是會由於過度細膩、敏感,過度好奇、過度慷慨而分神,從而忘記自身的利益!
  L.-P.法爾格的一首詩,其中有:
就在你休憩的地方,就在你燈下沉思的地方,就在你俯首冥想的地方,發生了多少事……怪獸在海底咆哮——在這些街巷,在這些路口,你和夥伴們手挽手,你們的喊聲穿破夜空,你們在重建這個世界——……
  還有克洛岱爾的詩句:
  當人類逐漸從渾沌中甦醒,
  我將再次去看望日暮時的海邊,
  海水被無數的燈火圍繞,
  夜風吹拂美洲的山脈,像掠過仙女的羽冠。
  大洋湧到岸上,撞擊岩石峭壁,
  急雨傾盆,燈火時隱時現。
  在巴黎什麼刊物上還能讀到如此精彩的文字?
  但並不止這些。我還看到了瓦雷裡的漂亮句子:
  一個民族終於倒下了
  勝利!無法抗拒的!
  倒在他製造的彈藥中,
  倒在他燃燒的硝煙裡!
在這期內容豐富的《新法蘭西雜誌》中,還有“分離與遺忘造成的一絲傷感”,我摘出了下面的一段,想高聲地朗讀一下,尤其是讓那些說普魯斯特晦澀、繁複、枯燥的人好好聽聽。
普魯斯特這樣描寫斯萬夫人(原來的奧岱特·德·克雷西):
她這樣的風流女人,活著是為了情人們,也就是說在她自己家裡,其實可以說她是為自己活著。一些正經女人身上的東西,她自己可能認為不是太重要,對於風流女 人來說,就是特別重要的東西。她一天中的最最重要的時刻並不是為社交活動梳妝打扮的時候,而是為一個男人更衣卸妝的時刻。她要在穿著睡衣睡袍時和著晚禮服 時一樣美麗動人。有些女人喜歡展示她們的珠寶,而她呢,更願意把珍珠留給情人看……
普魯斯特非常了解女人,描述的時候從不馬虎。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更典型的普氏風格,也就是說讀者必須完全集中精力去讀,否則根本看不進去,問題其實不在於作者的寫法或想法複雜,而是因為我們不能只用眼睛來讀情節,而需要用精神和思想去體驗文字的內涵。
難道這就成了讓人煩惱的問題?那些自稱聰明智慧的人難道就不能靜下來耐心地讀書嗎?我希望10年後讀我這本日記的人說,下面的文字非常清楚明了:
斯萬夫人不出門的時候,常常穿著繡花的縐絲睡袍,白得像初雪;或是穿著滿是管狀褶襉的細綢長裙,就像全身綴滿了粉色或白色花瓣。這樣的裝束也許今天人們會 覺得不適合冬季,可他們都錯了。因為這種輕巧的質地和溫柔的色澤使得女人顯得如此嬌媚。當時那些四門緊閉的豪華大廳非常溫暖,那個時代的小說家說即使大門 都“戴上了海綿的罩子”,正像她們身旁的玫瑰一樣,在冬天和春天同樣綻放。在這樣密封的房間裡聽不到各種聲響,於是貴婦人不知道您的到來,仍繼續專心讀 書。當您悄悄出現在她的眼前,那浪漫的滋味,神秘的感覺,我們今天似乎還可以從這裙褶中體會得出。這些當時已經過時的裙子,恐怕只有斯萬夫人還穿著,使我們感覺到這個女人就應該是個小說中的人物,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只在亨利·格雷維爾的小說裡才看到過這樣的衣著。
 1919年8月2日
  在巴黎我一個人都沒有,我是說,莉莉、勞拉、路易斯、西蒙娜都不在。我像個外國人一樣到馬爾蒂爾街去了。那裡的感覺還像是戰前,甚至是更早時期。在那家最 好的酒吧,電梯就像地洞,房間的佈置具有世界各地的風格;人們言語粗俗,讓·洛蘭的詞彙在這裡恐怕要算文雅的了。我結識的那個年輕女人(這種“結識一認識”就像人們開玩笑時講的:問某某老風流女人,“你認識聖提那的大使嗎?”她不在意地回答:“認識,有一次在小汽車上認識的。”)說起來很好笑:她確實比我平時的女性朋友們低俗一些,但讓人很過癮。帶她去羅賓遜旅館肯定有趣,不過要是我跟她說了,她肯定覺得掉價,說不如去阿斯托里亞酒店跳舞。
1919年8月4日
戰爭紀念日。天哪!快點把它忘記吧。
費爾南·凡德萊姆寫過一篇文章,怒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戰敗時倉皇逃跑,而不顧國家的命運(威廉二世也並沒有管他病弱的母親)。有什麼必要呢?現在反正已 經和平了,為什麼還要惦記著戰爭呢?其實,這些德國人和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也同樣吃了戰爭的苦。讓我們握握手,忘記過去吧。
  1919年8月6日
  我喜歡夏天的巴黎。這份暑氣和寂靜讓城市完全變了樣:就好像巴黎回到了過去,好像可以聽見香榭麗合大街上馬匹奔跑的馬蹄聲。
快走到歌劇院的時候,突然出現很多人,我似乎覺得從未在巴黎的大街上見過這樣的人群:他們膚色各異,衣裝色彩斑斕,講著不同的語言。在巴黎歌劇院的門前聽 不到人說法語,這真是有趣的現象。外出度假的巴黎人根本想不出他們的城市已經屬於別人了,如此瘋狂地全然投入了別人的懷抱。巴黎嬉笑著,歡叫著,擁抱著, 沉醉著;她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在協和廣場小憩的時候,蒙馬特高地又歡騰起來。
這些外國人無論是戰時的盟友、中立者還是單純喜歡熱鬧的人,他們眼中的法國都是這樣的:一個永遠年輕的女人,但不只漂亮,還有傳統,有思想,有特殊之處;她是獨一無二的,又帶有一些浪蕩的女人;人們對待她像對待心愛的人一樣,注視她,愛撫她,沖她微笑,送給她禮物。的確,人們要為她花錢。可小氣鬼們實在沒 有辦法,漂亮女人就是需要很多錢,而且要得越多人們就越喜歡。
總之巴黎是世界上最難令人失望的城市。
1919年8月7日
既然我現在孤身一人,也無事可做,我不如稍微勤快一些,至少認真地記這個日記。
自停戰以來,巴黎出了幾個新作。人們都在談論“現代藝術”,上年紀的人不屑一顧地談,年輕人充滿激情地談;我們有些人很喜歡,以致把自己都當成藝術家了。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昭昧詹言》

昭昧詹言

  • (清)方東樹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7020053572
  • 2006-01-01



  • 昭昧詹言》是作者論詩之作。正集10卷﹐寫成於道光十九年(1839)﹐專論五言古詩。 ... 其後又撰《昭昧詹言續錄》2卷﹐專論七言古詩。前卷為總論﹐後卷分論從唐代王維﹑ ...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 [日]矢代梓;世界哲學史年表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  [日]矢代梓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

    著者:[日]矢代梓
    編譯者:葉娉譯
    叢書名:
    出版社:學林
    ISBN:9787807307426
    版次:一版一次
    開本:32開
    裝幀:平裝
    頁數:203


    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世紀,也是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期。《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以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的重大活動、重要作品為線索,通過對蘊藏於歷史表層下之具體事實的發掘和描寫,在不大的篇幅中完整地勾畫出二十世紀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清晰脈絡。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的特點,一是善於捕捉歷史事件的細節,二是善於從事實的聯繫中自然地引導出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必然。基於這兩個特點,《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可以說是一部二十世紀思想史的入門書,又兼有工具書的功用,值得向廣大近現代哲學思想史的學習者、研究者推薦。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入選日本著名的講談社學術文庫。
       矢代梓,日本著名的西方思想史學者。本名笠井雅洋,1945年生。畢業於横浜市立大學文理學院,專攻近現代德國社會思想史。畢業後進入中央公論出版社, 長期從事出版工作,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編輯。矢代梓在致力於編輯工作的同時,堅持自己的專業研究,在西方近現代思想、文化及藝術史領域有著極高的造詣。著有《現代思想的源流》、《近代德國精神史》、《啟蒙的反諷——圍繞哈貝馬斯的論爭史》等,均具一流學術水準。1999年3月,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終年54 歲。...

    作者作品:
    · 《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
    前言笠井《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的妙趣所在
    1883—1900 瓦格納、馬克思之死與世紀末的巴黎
    1901—1910 卡巴萊歌舞與俄羅斯芭蕾舞的黃金時代
    1911—1920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文化人眾生相
    1921—1930 裝飾主義風格時代的到來
    1931—1940 現象學熱潮,以及其後的托洛茨基暗殺事件
    1941一1950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的知識界
    1951—1960 美國社會學的興盛
    1961—1970 日益嶄露頭角的結構主義者
    1971—1980 從自我組織化到自創生理論
    1981—1995 冷戰終結。德勒茲、列維納斯辭世
    謹以此文代替後記


    世界哲學史年表

    本書是為一般哲學史,包括中國哲學史和外國哲學史工作者便於檢索而編寫的;也可供一般思想史、文化史工作者對照參考。

    為了通過每個時代的哲學家的生平事略、主要著作、他們時代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各個方面)的編排、對比,使讀者​​便於研究哲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它們彼此之間的錯綜聯繫,表上的“年代”(公元)、哲學家和哲學著作、﹝參考事件﹞三個部分,按時代、年份的順序排列,為便於讀者檢索,本書後附有按漢字的姓字筆劃排列的人名索引,讀者可按每個人名在本書中出現的頁碼查閱。

    書中哲學家和哲學著作部分,分東方和西方兩部分,重點為西方,西方排在​​前面,東方排在後面,東方包括中國、印度、日本和朝鮮,重點為中國和日本。本書可供研究哲學思想與時代動向的工作者對照參考;又可供從事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的比較研究的工作者參考。日本近代部分收入條目較多,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近代日本思想家、如何繼承中國思想文化(前期)和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後期)而設計的。

    本書暫從公元前624年起,編至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止。

    本書資料來源,除一般各種哲學史書外,主要參考日本平凡社編《哲學事典》、日本速水敬二編《哲學年表》、美國保羅•愛德華茲主編《哲學百科全書》。古希臘哲學家生卒年及活動年代,因為時代久遠,比較復雜,各家記載多不一致,這里大體上依照速水敬二編的《哲學年表》(《年表》基本上根據阿波羅多洛《編年史》)並在公元前加“約”字,如“約前624年”,表明約在這一年前後,或這一段時間。哲學家事略多采用《哲學事典》和《哲學百科》。哲學史上影響較大的哲學家,列舉有關文獻書目提要,附在篇末,以備參考。哲學家人名除常見者仍依舊譯外,其餘罕見者依照中華書局《中外人名辭典》,必要時酌予新譯。為了印刷時排印和讀者閱讀方便,書中的希臘文(俄文也同樣)一律以拉丁字母轉寫。

    詳細資料


    • 規格:精裝/ 300頁/ 18.5cmX25cm /普級/單色/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編者說明
    年表
    附錄
    (1)西方主要哲學家文獻節目
    (2)外國哲學家人名譯名對照表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The Toyota Culture: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Toyota Way

    (三頭六臂集 706)

    豐田文化- 複製豐田DNA的核心關鍵 The Toyota Culture: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Toyota Way


    這笨書竟然將NUMMI 的合作夥伴寫成FORD

    " 豐 田汽車目前正在與舊通用汽車就如何撤出這家汽車裝配廠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 Inc.(簡稱Nummi)的相關事宜進行商談。一名高管說﹐我們的直覺是需要結束生產。通用汽車走出破產保護之後﹐重組後的通用7月份重新啟動﹐而舊通 用則成為遺留問題。"



    向豐田學習「人才導向的文化」
    你一定想知道的豐田模式精髓

      國際暢銷書《豐田模式》以創新的「卓越作業4P模型」(理念、人才、流程、解決問題)解釋豐田公司的成功,現在,豐田權威傑弗瑞.萊克和麥克.豪瑟斯在《豐田文化》一書中揭示豐田如何挑選、培育與激勵它的人員致力於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以及你的公司如何做到這些。

      豐田公司展現全球首屈一指的卓越作業,關鍵要素就在於豐田文化,為了幫助你的公司成為你所屬產業中的豐田,萊克和豪瑟斯帶你深入探索豐田如何創造與維繫人才導向的文化,以持續成長、創新,維持高獲利和卓越能力。

      本書探討豐田用以在全球各地工廠、經銷商和辦事處灌輸其信賴、共榮、卓越等立業原則的人力制度。作者首先檢視豐田文化的演進,剖析何以其人員為豐田模式的核心與靈魂,進而解釋該公司打造優質人才的四步驟流程:吸引、培育、投入、鼓舞。

      萊克的數十年研究,以及豪瑟斯曾任豐田經理人的局內人管道,使本書以無數實例示範說明各種工具,作者根據他們和全球各地豐田主管、經理人、工廠接觸或共事的經驗心得,告訴你如何透過以下努力,打造致力於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

    .吸引及培育卓越人才,並使他們投入:尋找合適、能幹、積極的員工,在錄用他們之後,展開訓練,並使他們社會化而融入你的公司文化。

    .鼓勵組織所有層級的人員致力於解決問題,訓練你的人員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解決問題與持續改善的流程。

    .使管理層級對員工負責,在你的所有組織層級制定與溝通重要事業績效指標。

    .鼓舞員工忠誠於公司、家庭、及社區,培育實踐與教導公司理念的領導幹部。

    .把你的人力資源部門轉變成公平一致的日常實務仲裁者。

    .使用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規劃流程,使所有人員共同參與達成突破性目標,獎勵優異績效,並協助那些表現欠佳的人員。

      豐田的創新文化中無數引人入勝的小插曲,凸顯該公司在全球各地工廠與辦事處轉移及改造人才導向文化時的細膩差異性,這些獨家內幕細節正是你的公司必須向豐田文化學習的東西。

    本書特色

    1. 教讀者如何以豐田模式思考及行動。無數實例、架構簡明,任何行業都可應用本書剖析的方法成功培育人才。

    2. 教讀者確實掌握一般觀察者無法看到的豐田制度與流程「內幕」。

    3. 教讀者學習豐田人員和豐田生產制度的技術部分如何有效連結以共同形成「豐田文化」。

    作者簡介

    傑弗瑞.萊克(Jeffrey K. Liker)

       現任密西根大學工業與作業工程系教授,暢銷書《豐田模式》作者,該書贏得2005年「新鄉卓越獎」(Shingo Prize for Excellence)及2005年美國工業工程學會年度書選獎。萊克的卓越研究貢獻使他連續多年贏得「新鄉獎」,這些有關於豐田模式與精實生產制度的研 究論述並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和其他知名期刊。萊克也是管理顧問公司Optiprise Inc.的共同創辦人。

    麥克.豪瑟斯(Michael Hoseus)

       現任優質人才與組織中心(Center for Quality People and Organization,簡稱CQPO)執行主任,曾在肯塔基州豐田喬治城廠服務超過十二年,擔任過團隊領導者、組裝廠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爾後,承接 豐田委託計畫迄今超過八年。

    譯者簡介

    李芳齡

       目前專事翻譯,譯著包括《豐田人才精實模式》、《實踐豐田模式》、《豐田模式》、《領導梯隊》、《啟動革命》、《哈佛商業評論精選:企業策略》、《第五 項修練III:變革之舞》、《業競天擇》、《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當債務吞噬國家》、《成長的賭局》、《創新3力》、《境外共和國》、 《創新的軌跡》、《開放式經營》等近五十部。

    名人推薦

    top

    【專業推薦】

    ◆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林英峰(推薦序)
    ◆豐田汽車台灣總代理和泰汽車公司總經理 張重彥(掛名推薦)
    ◆安侯企管執行副總 何曜宏(掛名推薦)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企業典範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8*23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推薦序
    前言:從豐田模式到豐田文化
    第一部 什麼是豐田文化?
    第一章 豐田文化是豐田公司的DNA
    第二章 人力制度模型
    第三章 豐田模式 + 當地環境 + 目的 = 成功
    第一部總結

    第二部 優質人力價值流程
    第四章 吸引合適、可訓練的人員
    第五章 培育稱職能幹的人員
    第六章 使稱職且積極的人員投入持續改善的工作
    第七章 鼓舞人員忠誠於公司、家庭、及社區
    第二部總結

    第三部 人員的支援流程
    第八章 工作團隊與小組共同解決問題
    第九章 整潔且安全的工作場所
    第十章 雙向溝通與視覺管理
    第十一章 僕人式領導
    第三部總結

    第四部 組織的支援流程
    第十二章 穩定聘僱的承諾與工具
    第十三章 公平一致的人力資源政策與措施
    第十四章 緩慢晉陞與獎勵團隊合作
    第十五章 方針管理與現場管理培育制度
    第四部總結

    第五部 向豐田學習如何發展精實文化
    第十六章 豐田汽車銷售公司如何把豐田文化升級
    第十七章 凌志汽車與賽昂汽車的故事
    第十八章 為長期共榮而發展你的優質人才文化

    top

    專業導讀

      「對我們這些已經在豐田待了幾十年的人來說,豐田文化已經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但卻是絕大多數局外人不解之謎。坦白說,我們這些局內的老豐田人並不是很善於向外人解釋這種文化。我已經展讀過你手上現在拿的這本書,它倒是做得很好。」
    -北美豐田引擎與製造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比提.葛利頓(Pete Gritton)

    解開不為人知的豐田魔法

    比提.葛利頓(Pete Gritton)

       幾年前,一位知名企業領導人和他的幾名資深幕僚造訪我們的喬治城工廠,他們想學習聞名遐邇的豐田生產制度(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簡稱TPS)。在與我們的管理團隊討論過程中,這位領導人問道:「你們都已經營運好一段時間了,為何現在還有這麼多日本人在這裡呢?我們的 團隊以往接管過許多公司,只消幾個月的時間,就經營得比先前業主好,怎麼你們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呢?」

      我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反應是:終 於有個局外人懂得個中學問啦。他知道「豐田生產制度」這東西比表面上看來要複雜得多,他問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跟我開玩笑,豐田生產制度並非只是藉由「後拉 式生產制度」(pull system)來降低整個生產流程的存貨量而已!可是,當我們繼續討論下去時,我才發現,他並不是在開玩笑,他問這個問題的真正含意是:「這又不是高深艱 難的事,你們這些傢伙為何花這麼長時間還無法上手?」除了覺得有點受羞辱外(好吧,我承認,不是只有一點點),我再次感到訝異,又一位產業重量級人物,非 常成功的一位,但同樣也不明白個中道理。只不過,他夠坦率(還是自負?),敢說出這個多年來許多到此參訪者心中可能也存在的想法。

      「豐田生產制度」看起來是一套有關作業活動的簡單原則,相當容易理解,它已經被觀察和研究得滾瓜爛熟了,甚至在全球各地被數以千計的公司實行而獲致不同程度的成功。不過,一般仍認為,沒有一家公司做得像豐田那般成功。為什麼?難道豐田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魔法嗎?

       我的拙見是,大多數公司沒有看出豐田生產制度的「血液」--使豐田生產制度在豐田公司內部順暢且成功運轉的人力資源理念與策略。我們的人員管理模式是連 結所有部門的流體,這流體把氧氣與營養成分輸送給每一個部門,以使它們維持正確運作。若要說豐田生產制度有什麼魔法,那應該是:成功地實行人力資源理念, 以創造為了運作這套簡單、但環環相扣的生產制度所需要的人員認同及投入。

      未免有人誤以為這是「某個人力資源部門傢伙」在搖旗吶喊,我得在此澄清一下,我並不是在說人力資源部門(雖然我們的確是這個理念的重要促進者與維繫者),我指的是指引我們的日常運作且被整個組織所有層級的作業人員深切信奉擁抱的文化。

       我從那些非常努力教導我們如何慢速學習的日本人那裡學到「尊重人員及培育教導他們,以促成持續改善」的真諦,這需要耐心、長期觀、著重流程、能夠了解每 位人員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不幸地,這些似乎全都是美國文化欠缺的特質,我們的日籍訓練師必須很有耐心地教導我們,有時還得設法除掉我們學了數十年的東西, 我真的很感激他們從未放棄這項努力。

      我的朋友(這位提出質疑的企業領導人)說的沒錯,我們是應該能夠更快速地上手。若所謂「上手」, 指的是把設備器材布置成適當的流程、設法把十位人員精簡為八人、印製看板(kanban)卡,那就不需花很長的時間,日本方面就有模型可供我們拷貝。不 過,那些負責教導我們的日本人沒有興趣教我們照單拷貝,他們是在教我們如何以豐田模式(Toyota Way)思考及行動,起初,我們並不稱此為「豐田模式」,但他們所教導的,的確就是豐田模式。

      他們知道這如何攸關我們的長期成功,若需要花上十年,他們也會耐心教導。當看到我們因為某個團隊領導者的部門跟不上進度而感到不耐煩時,他們會指導我們;當看到我們在未經徹底思考某個問題前就逕下結論,採行某種解決方法時,這又是指導我們的另一個機會。

       我們學的東西主要是如何嚴謹地思考問題,以及如何深思熟慮地培育人員,坦白說,我們在一開始並沒有這些概念。移動機器只需花幾分鐘,但要改變人們的思考 與行為模式,得花上多年的時間。所謂的「文化」,指的是我們每天自然而然的思考與行為的方式,歷經多年後,已根深蒂固的深植在我們身上。

      例如,我現在似乎多半自然而然的使用「規劃—執行—檢查?行動」(plan-do-check-act,PDCA)的流程來解決問題,比較不會躁進的謀求解決。當你想起自己曾經如何費勁地學習時,你就會覺得應該耐心對待那些正在費勁地學習的人員。

      對我們這些已經在豐田待了幾十年的人來說,這種文化已經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但卻是絕大多數局外人不解之謎。坦白說,我們這些局內的老豐田人並不是很善於向外人解釋這種文化。我已經展讀過你手上現在拿的這本書,它倒是做得很好。

       傑弗瑞.萊克教授(Jeffrey Liker)對豐田文化的了解不亞於我所認識的任何一位非豐田公司人士,而麥克.豪瑟斯(Michael Hoseus)是我們自己人,伴著豐田體制一起成長。在本書中,你可以一窺不留神的觀察者無法看到的豐田制度與流程「內幕」,正是這些外人不察的東西使豐 田人員和豐田生產制度的技術部分相互連結,共同形成「豐田文化」。

      不過,在此提醒本書讀者,切莫試圖把豐田文化拷貝到你的組織裡。當 我們在美國創設第一座豐田百分之百持股經營的豐田工廠時,我們並不能把日本的政策與措施照單拷貝到我們的工廠和國家裡,如前所述,我們的日籍訓練師並不想 要我們照單拷貝,他們教我們如何學習、調整、及改善。

      我們歷經多年不斷摸索與密集討論,辨識出不能遺漏或改變的關鍵制度與原則,移植它們,然後創造出符合我們的事業及人員所需的新制度與原則。我建議你也這麼做。

      (作者為北美豐田引擎與製造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前豐田汽車肯塔基製造廠人力資源副總裁)

    Meet, Pay, Love

    Meet, Pay, Love


    Published: August 20, 2009

    Money and sex. Sex and money. Sounds dirty already. Is it the money that makes the sex dirty? Or the sex that makes the money dirty? Or, rather, the puritan strain that says they’re both dirty? How sexy! I mean, how inappropriate! And yet here we are again and again . . . and again. It’s former Gov. Eliot Spitzer of New York spending $80,000 on escorts, the parents (the parents!) of Senator John Ensign of Nevada distributing $96,000 to their son’s mistress and her family, Gov. Mark Sanford of South Carolina using taxpayer dollars to visit his South American “soul mate” and the $4 million rock on Kobe Bryant’s wife’s finger after his adulterous mishap. Money to get the sex, and money to make it go away.

    Skip to next paragraph
    Geoffrey Grandfield

    HOS, HOOKERS, CALL GIRLS, AND RENT BOYS

    Professionals Writing on Life, Love, Money, and Sex

    Edited by David Henry Sterry and R. J. Martin Jr

    333 pp. Soft Skull Press. Paper, $15.95

    John van Hasselt/Corbis

    If you are thinking this dynamic pairing is only for public figures, just contemplate your own divorc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And yet, still, it is taboo to regard sex and money as inextricably interwoven, to openly speak of them together. Why is sex supposed to be free? It never is. Ask anyone. Like Sebastian Horsley, England’s low-rent Oscar Wild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x for money and sex for free,” he writes, “is that sex for money always costs a lot less.” Money is the elephant in every bedroom, making your parents’ constant presence look positively bourgeois.

    But the connection is seeping into the mainstream. Witness Steven Soderbergh’s recent film,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 which is about an expensive call girl and stars the real-life porn star Sasha Grey, and the new HBO series “Hung,” about a nice middle-aged dad who becomes a gigolo. The show, however, plays it safe, making him a financially strapped, reluctant gigolo and not, God forbid, a lusty one. Here, ironically, sex for money is more decent than sex for pleasure.

    But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real price of pleasure, ask the strippers, streetwalkers, Craigslist prostitutes, phone-sex operators, madams, pimps, drug addicts, porn stars and “performance artists” who offer themselves up in “Hos, Hookers, Call Girls, and Rent Boy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vignettes, rants and poems, edited by David Henry Sterry (who wrote the very good 2002 memoir “Chicken,” about his life as a young hustler) and R. J. Martin Jr., the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for the SAGE Project (Standing Against Global Exploitation) in San Francisco, which offers support of all kinds for sex workers. While good girls require dinner, trips, “commitment” or even an engagement ring for sex, here is a book by those who simply get the cash upfront.

    From the unappealing title, you might think this is a truly trashy paperback. Far from it: it’s an eye-opening, occasionally astonishing, brutally honest and frequently funny collection from those who really have lived on the edge in a parallel universe. Their writing is, in most cases, unpolished, unpretentious and riveting — but don’t worry, their tales are also graphic, politically incorrect and mostly unquotable in this newspaper.

    There are some well-known names here. Xaviera Hollander informs us that “it’s much harder to be a writer than a hooker,” and the ever-sprightly Annie Sprinkle gives “40 reasons why whores are my ­heroes” and then asks, “Do you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a whore?” Probably not. (Easier to be a writer, I think.) But the joyous glibness displayed by Hollander and Sprinkl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in the best of the entries.

    “Lele,” a piece by Jodi Sh. Doff, who “grew up in the suburbs as someone else entirely,” recalls Henry Miller’s in-your-face exposition. She tells of a night at Diamond Lil’s on Canal Street, where “Viva’s sitting onstage, legs spread wide.” While her customer is buried and busy, she holds a cigarette in one hand, a drink in the other, and chitchats with a girlfriend about another girlfriend. “Every two minutes or so Viva taps him on the head and he hands her a 20 from a stack of bills he’s holding, never looking up.” We see in this wonderful set piece the whole money/sex connection enacted with raw charm and an immediacy that reaches far beyond this strip club, as the man’s stack of 20s, one by one, becomes hers. Multitasking Viva holds them “folded lengthwise in her cigarette hand.”

    Audacia Ray, who now teaches human sexuality at Rutgers University, certainly earned her degree out in the field, having at one point paired up with a woman named Lily as a massage team offering happy endings. “Money got us hot and bothered,” she writes, and one evening, after Lily cashed a disability check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10,000 (she had no bank account, of course), she poured the money — “mostly $20 bills” — onto the bed. They shut off their phones, bathed together, got “very, very high” and then rolled around “naked in the cash. . . . Even now, when I think of the hottest sex we had, I think about currency stuck to her flesh.” Now there’s an image to promote the beneficence of Uncle Sam.

    One online dominatrix, Sadie Lune, pooh-poohs all the knowing talk of the “natural power” of a domme making a “proud man” stoop — you know, the lawyer, doctor or judge who wants to clean toilets on a leash. “What we talk about, often off the Internet and out of leather, is the power of money. . . .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money tops the scene. . . . Money demands slow heavy bondage when all we feel like is smacking a grateful subject around. . . . The biggest trick is really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money is the boss’s boss.” So which is more powerful, money or sex? I forgot.

    There’s plenty of useful information in this book for those of you planning a little adultery or prostitution, or even just some old-fashioned phone sex. Lilycat describes the protocol of “Feed Me the Line”: “We couldn’t use any sexually explicit words or phrases till the caller used them first. . . . And strangely enough, getting a very horny man to talk dirty to you isn’t as easy as it seems.” The women were permitted to use medical names for body parts, but “Baby, I 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 pleasurable with your penis” was not — surprise, surprise — what the client wanted to hear (though it’s all you’ll get in this review). If the caller refused to talk dirty first, moaning was the fallback, and Lilycat reports the little-known fact that “if you moan for long enough you can become lightheaded and almost pass out” — “so baby, use your dirty, dirty words” and help the lady out.

    The most devastating section of the book — its broken heart, its guts on the page — is found in a few horrifying stories that came out of a writing workshop Sterry gave for severely abused young women. For example, Jessica Bertucci writes about her “weekend visit with my dad”: “I begged my mom not to take me but she did anyways. Oh, by the way, my dad raped me when I was 2 years old.” After being blindfolded in a room with her father’s drinking, crack-smoking buddy, she heard her dad “whispering in my ear, ‘Don’t be scared, you’re helping Daddy pay the rent.’ Oh, by the way, I was 9 years old.”

    Sterry, as editor, inserts himself considerably more than necessary, introducing many of the writers in such relentlessly lengthy and glowing terms as to patronize th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ual bios for the contributors make for provocative reading and can leave one feeling like an unadventurous slacker. Berta Avila, “a Chicana from El Segundo Barrio of El Paso,” is now a translator but has been an “exotic dancer, escort service worker, brothel worker, waitress, medical-legal assistant and instructional assistant for elementary-school children.” Zoe Hansen “achieved stability through methadone maintenance and felt it was time to open her own brothel, Sterling Ladies, which was on Park Avenue and 21st Street. It was the first of five brothels she opened during the next three years.” (I’m starting to get a brothel-opening feeling myself.) Carol Queen “got a Ph.D. in sexology so she could impart more realistic detail to her smut.” (Dr. Queen writes about her “oral clairsentience,” but I can’t explain here.) While many, perhaps most, of these writers use pseudonyms, they are everything but anonymous.

    Kirk Read tells the magnificent story of Ray, a rich, hairy, middle-aged Texan, who hired Read to be his witness as he methodically enclosed his entire body in numerous “stretchable layers, one upon another.” With the final touches of “gold gloves that reached up past his biceps” and a black spandex hood, “he turned and faced me, holding his hands up into the air like a victorious Mexican wrestler. Humble. Brave.” Very brave, very moving. The scene, in its inherent perversity, has the feel of a crucible, a kind of spandex crucifixion bestowing grace on one who has the courage to go “to the underworld” and find “erotic freedom by any means necessary.” The two men shook hands, the only time they touched, and parted ways, an encounter with more tenderness and dignity than many a marital one.

    This collection is a wonderful reminder that good writing is not about knowing words, grammar or Faulkner, but having that rare ability to tell the truth, an ability that educ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often serve to conceal. While we are all, I suppose, in the business of surviving, some really are surviving more notably than others. The collective cry for identity found in this unsentimental compilation will resonate deeply — even, I suspect, with those among us who pretend not to pay for sex.

    Toni Bentley danced with New York City Ballet for 10 years and is the author of five books, including “Winter Season: A Dancer’s Journal” and “Sisters of Salome.” She is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Balanchine’s ballet “Serenade.”

    ”eebee's Have a Ball”

    2009年8月20日 (木)

    幼児用の布製絵本のリコール ”eebee's Have a Ball”

    http://offline-keitai-usa.cocolog-nifty.com/blog/2009/08/eebees-have-a-b.html

    2009年8月20日、CPSCは下記幼児用の布製絵本の
    リコールを発表した。

    09320a 09320b










    リコール商品名:
    eebee's Have a Ball・Adventures Cloth Books

    リコール数:15,000冊

    輸入元: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of New York, New York

    製造国:中国

    リコール理由: 本の中についているバスケット用の
    ボールに付いているひもがからまり
    幼児にとって絞殺の原因になる可能性があるため。

    リコール詳細:
    eebee's Have a Ball・Adventure cloth bookで布製、
    本の中に布製のひも付きボールがついている。
    9ヶ月から36ヶ月の幼児対象の本
    ISBN 13:978-1-4027-5771-6と本についている
    白いタグに印字されている物。
    他のeebee's Adventures cloth bookは
    リコールの対象ではない。

    販売先:
    全米の本屋、玩具店、及びインターネットでの販売店。

    販売期間:2008年6月~2009年6月

    販売価格:約$15

    リコール対象の商品を購入している場合は、
    ただちに子供から商品を遠ざけ、
    購入先に返品すれば、返金される。

    問合せ先: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800) 367-9692
         月~金 午前8時30分~午後4時30分(ET)
    emailでの問い合わせ(英語)custservice@sterlingpublishing.com

    CPSCリコール詳細:Cloth Books Recalled by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Due to Strangulation Hazard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

    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

    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

    作者: [美]阿尔瓦热兹(Leo Paul S.de Alvarez)著
    译者: 贺志刚


    简介 · · · · · ·

      内容提要:
       一直以来都有议论,说《君主论》没阐发什么论点,只是提出一些散乱的想法。来自美国的马基雅维利专家德•阿尔瓦热兹(Leo Paul S.de Alvarez)当然反对这个意见,他认为,在弄清了《君主论》的每一章的意义之时,一个巧妙建构的论点将会显现出来,清楚不过地显现在各章的关系之中。 本书即是他为这个目而做的努力,就像偶尔间拿起一本陌生的书来阅读那样,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地研读《君主论》,仅看作品本身呈现的东西,去一章一节地跟牢马 基雅维利的每一处论点。
      目 录
      前言
      致谢
      献辞
      第一部分:论君主国
      第一章 君主国的类别及其获得方式
      第二章 世袭君主国
      第三章 混合式君主国
      第四章 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的大流士的王国何以不在亚历山大死后反叛他的子孙
      第五章 如何统治那些被征服之前生活在自己法律之下的城邦或君主国
      第六章 凭借自己的军队和...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德•阿尔瓦热兹(Leo Paul S.de Alvarez),美国Dallas大学(Irving, Texas)政治哲学教授、马基雅维利研究的资深学者、《君主论》的英译者之一。

    Chasing the Rabbit

    此書有翻譯

    Chasing the Rabbit

    How Market Leaders Outdistance the Competition and How Great Companies Can Catch Up and Win, Foreword by Clay Christensen

    2008


    Overview

    Winner of the Shingo Prize for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 2009

    How can companies perform so well that their industry counterparts are competitors in name only? Although they operate in the same industry, serve the same market, and even use the same suppliers, these “rabbits” lead the race and, more importantly, continually widen their lead. In Chasing the Rabbit, Steven J. Spear describes what sets high-velocity, market-leading organizations apart and explains how you can lead the pack in your industry.

    Spear examines the internal operations of dominant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oyota, Alcoa, Pratt & Whitney, the US Navy's Nuclear Power Program, and top-tier teaching hospitals--organizations operating in vastly differing industries, but which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 skillful management of complex internal systems that generates constant, almost automatic self-improvement at rates faster, durations longer, and breadths wider than anyone else musters. As a result, each enjoys a level of profitability, quality, efficiency, reliability, and agility unmatched by rivals. Chasing the Rabbit shows how to:

    • Build a system of “dynamic discovery” designed to reveal operational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 Attack and solve problems at the time and in the place where they occur, converting weaknesses into strengths
    • Disseminate knowledge gained from solving local problems throughout the company as a whole
    • Create managers invest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al innovation

    Whatever kind of company you operate--from technology to finance to healthcare--mastery of these four key capabilities will put you on the fast track to operational excellence, where you will generate faster, better results using less capital and fewer resources. Apply the lessons of Steven J. Spear's and leave the competition in the dust.

    Table of contents

    1. Why We Need an Operations-Based Model of Competition
    2. Competing through Capabilities + “Lean Manufacturing” and Its Discontents)
    3. Managing Organizations to be the Ultimate Learning Machines: Capabilities of the Operationally Superlative
    4. Capability 1: Designing Processes As Experiments to Reveal Problems
    5. Capability 2: Solving Problems Experimentally to Generate Knowledge: Don’t Think, Do (Don’t Tweak)
    6. Capability 3: Shar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Experimental Problem-Solving
    7. Capability 4: Developing People through Coached Problem-Solving
    8. Getting Started—Creating a Context Conducive to Experimental Learning

    Biographical note

    Steven J. Spear, four-time winner of the Shingo Prize and recipient of the McKinsey Award, is a senior lecturer at MIT and former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arvard. A senior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appearing in academic and trade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d The New York Times.

    Back cover copy

    Sprint to the lead in your industry--and stay there!

    "Chasing the Rabbit contains ideas that form the basis for structured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i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While this book is tailored to business leaders, it should be read by high school senior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ose already in the workforce. With the broad societal application of these ideas, we can achieve levels of accomplishment not even imagined by most people."
    The Honorable Paul H. O'Neill
    Former CEO and Chairman, Alcoa
    Former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Some firms outperform competitors in many ways at once--cost, speed, innovation, service. How? Steve Spear opened my eyes to the secret of systemizing innovation: taking it from the occasional, unpredictable 'stroke of genius' to something you and your people do month-in, month-out to outdistance rivals."
    Scott D. Cook
    Founder &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Intuit, Inc.

    "Steven Spear connects a deep study of systems with practical management insights and does it better than any organizational scholar I know. Chasing the Rabbit is a profoundly important book that will challenge and inspire executives in all industries to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the techn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Donald M. Berwick, MD, MPP
    President and CEO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Furniture : [world styles from classical to contemporary] / Judith Miller

    主要作者 Miller, Judith
    書名/作者 Furniture : [world styles from classical to contemporary] / Judith Miller ; [foreword by David Linley]
    出版項 New York : DK Pub., 2005
    版本項 1st American ed



    中國的美術及其他 (岡倉天心)

    中國的美術及其他
     叢書名稱: 日本中國學文萃
     作  者: (日)岡倉天心
     出版單位: 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 2009.06

    《中國的美術及其他》是對日本著名思想家、美術家、美術批評與教育家岡倉天心(1862—1913)作品的選譯。岡倉天心熟知中國的美術史,讀過很 多中國的古代典籍,對儒道釋均有自己的體會與理解,多次的中國之行使他的中國觀與中國美術觀更趨清晰。他將中國的美術分為三種:一、秦漢之前的美術;二、 宋以後的美術;三、盛唐的美術。其中,他最為推崇唐代的美術和文化。作為一個美術家,他從不吝言對中國傑出的美術家與美術品的讚美。岡倉天心並不孤立地解 讀中國的美術,他總是把它與中國的思想文化聯繫在一起。
    岡倉天心鼓吹“亞洲是一體的”,這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征戰口號。確實,我們從他的亞洲一體論、亞洲覺醒說、茶道精神闡釋直至他的中國觀中都不難看出一些軍國主義思想的前文化形態。


    作者簡介:

    岡 倉天心(1862—1915),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美術家、美術批評與教育家。出生於橫濱,l8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1886年作為美術 調查員前往歐美進行美術考察,1890年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1898年創立日本美術院。 1901年他前往印度考察,從l904年起受聘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任東方部部長,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的美術與文化。著有《東洋的理想》、《日本的 覺醒》、《東洋的覺醒》、《茶之書》等,其中《茶之書》深受歐美讀者的歡迎。
    岡倉天心曾四次到中國考察中國的美術與文化,有不少關於中國美術與文化的講稿。本書主要從他的著作與講稿中,選取有關中國美術與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章節或講稿輯錄為一冊,書名為譯者所加。
    譯者簡介:
    蔡春華,1973年出生於福建漳州龍海。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日文學文化比較研究,著有《中日文學中的蛇形象》、《現世與想像——民間故事中的日本人》等。


    圖書目錄:

    前言一個東方文化的“辯護者”
    “理想”之篇
    理想的範圍
    日本的原始藝術
    儒教——北方中國
    老莊思想與道教——南方中國
    展望

    “覺醒”之篇
    東洋的覺醒
    “茶”之篇
    人情之碗
    茶的流派
    道教和禪
    藝術鑑賞

    “東洋美術”之篇
    東洋藝術鑑賞的性質與價值
    東洋美術裡的宗教
    東洋美術裡的自然
    中國與日本的鏡子
    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的日本與中國的繪畫作品
    新收藏的中日美術品展覽

    “中國美術”之篇
    中國古代的美術
    中國南北的區別
    中國的美術
    探究中國美術的端緒
    中國紀行漢詩二十七首
    附錄:岡倉天心1906——1907年在華所購美術品一覽
    參考書目
    後記




    這本書譯自日譯本 幾個字沒翻譯

    MAKAM

    In Turkish classical music, Mevlevi music, and some Mosque music, a system of melody types called makam (pl. makamlar) provides a complex set of rules for composing. Each makam specifies a unique intervalic structure (cinsler) and melodic development (seyir).[1] Whether a fixed composition (beste, şarkı, peşrev, âyin, etc.) or a spontaneous composition (gazel, taksim, Kuran-ı Kerim, Mevlit, etc.), all attempt to follow the melody type.

    math 可找 Shorter OED
    相對的MAW 還未找到

    n.
    1. The mouth, stomach, jaws, or gullet of a voracious animal, especially a carnivore.
    2. The opening into something felt to be insatiable: “I saw the opening maw of hell” (Herman Melville).

    [Middle English mawe, from Old English maga.]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The Use and Abuse of Art Jacques Barzun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作者: (美)雅克·巴尔赞
    译者: 严忠志
    ISBN: 9787308067317
    页数: 191
    定价: 25.00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bookjacket


    The Use and Abuse of Art
    Jacques Barzun

    Paper | 1975 | $19.95 / £13.95
    160 pp.


    The lectur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arts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suggesting that the present is a period of cultural liquidat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ending of the modern age that began with the Renaissance.

    Series:

    Subject Area:

    简介 · · · · · ·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作者简介 · · · · · ·

       雅克•巴尔赞——学者、教师、编辑和批评家——在众多领域堪称权威,七十年来,他的三十余部著作可谓包罗万象,包括音乐、思想史,当代艺术、科学评论, 甚至还有侦探小说的导读。1927年至1975年在哥伦比亚学院任教,历任塞思•洛历史学教授、教务长和院长。他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并且曾两度担 任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主席。
      他的代表作包括《达尔文、马克思、瓦格纳》、《柏辽兹与浪漫世纪》、《美国教师》、《智性之家》、《临行赠言》等。
      学者夏志清、余英时等对该作者皆极推崇。
       “哥大的名教授Jacques Barzun,原籍法国,专治近世欧洲文化史,对音乐、文学、绘画无一不通,对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发展,也极留心注意,可说是当代极少数拥有读 者的通人之一。在他看来,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扬光大的“现代主义”文艺这个阶段,到今日可算已告一段落。这四五百年人类史 上最光荣的一页,已成过去。将来是否是新黑暗时代的到临,或者是新的艺术、新的文化的创生,照Barzun看来,要看人类自己的努力了。”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Osborn, A.F.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hird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台灣協志工業從書很早就有翻譯本



    brainstorming

    IBM seeks 'Smarter Planet' ideas from students
    Poughkeepsie Journal
    By Craig Wolf • Poughkeepsie Journal • August 10, 2009 IBM Corp. recently held a massive brainstorming s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s on campus ...





    brainstorming

    n.
    1. A method of shared problem solving in which all members of a group spontaneously contribute ideas.
    2. A similar process undertaken by a person to solve a problem by rapidly generating a variety of possible solutions.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