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臺灣後來好所在》這些雲門舞者/「擦肩而過」/流浪者計畫/「高處眼亮」








  朱銘美術館於2012年成立朱銘研究中心,盼成為國際研究朱銘雕塑藝術的權威單位,期望帶領臺灣與全球雕塑界接軌。

為落實此使命與任務,朱銘研究中心和展覽部聯手推出第一檔朱銘研究展-「朱銘故鄉情」特展,此展從朱銘與家鄉土地的關係出發,透過近90件朱銘作品、未曾曝光之影像及珍貴文獻史料來呈現作品所蘊涵之故鄉情懷。
為延伸「朱銘故鄉情」特展,美術館將於1月5日舉辦《大師對談--全球化下的臺灣藝術》座談會,邀請3位臺灣藝文界傳奇大師朱銘、林惺嶽、林懷民,透過圓桌對談分享臺灣創作者在邁向國際時,如何正視或回溯東方精神,以淬煉他們自身獨特的風貌。
林先生在會中暢談台灣媒體放棄文化 所以中國等古裝劇等一再氾濫島上

 

 

古碧玲著臺灣後來好所在:中美斷交及薪傳首演20周年紀林懷民序 台北:臺灣商務1999
一齣舞及一個時代的歷史

 

 

這些雲門舞者-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

作者:李惠貞
出版社:晴天出版
出版日:2009.02.04


故事,從2008年八里的一場大火開始;從雲門舞集創立開始;或是,從這些雲門舞者出生那一天開始……

不論在鐵皮屋裡,在國際舞台上,在鄉鎮的學校裡,在中正紀念堂戶外廣場上,他們都開心起舞,用身體,用舞步,創造許多感動的瞬間。如果台灣野百合是美麗與堅韌的代表,這群故事中的主角就是野百合的化身。

他 們來自嘉義的菜市場、高雄的眷村、台北的拖鞋行,也來自上海、馬來西亞;出身自船員、警察、勞工家庭;有的是單親,有的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中成長;有的自小 學舞,有的歷經艱辛,在這條路上踽踽而行。他們共同在舞台上創造的奇蹟,就是一則則如你我的平凡小人物發光發熱的故事。

在我們終日被喧鬧 的新聞困住的同時,有這麼一些人,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上千人對台灣的起立致敬;也有一些人,到醫院、學校裡,努力讓一張張憂愁的臉展開笑顏。我們看不到他們 在排練場上揮汗、開發身體的極限,回家熱敷、貼傷口的樣子,但是,可以從這些綻放光芒的生命身上,讀到一些讓自己快樂又富足的啟發。

本書收錄雲門舞集及雲門二團共十四位舞者的故事,讀者可以一窺舞者生活的真相,了解《九歌》《水月》《狂草》《斷章》《鳥之歌》等舞作的幕後花絮,也能讀到所有熱愛跳舞的人內心那塊美好的境地。

「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沒有樂曲也能跳舞。」愈黑暗的時代,愈能照見光明。




-->林懷民  (20090211)
-->
常常有人問我,如何「堅持」走過雲門三十多年的歲月。我沒有堅持。三十多年來,是舞者餵養我。
七○年代,有些創團舞者真的像小說中的人物,餓著肚子跳舞。目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李靜君,八○年代入團的薪水六千,可是房租就去了四千。舞者對專業的愛和奉獻不斷教育我關於執著,關於忠誠,還有奉獻。 -->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今天的雲門舞者每天跳舞七小時。光是長達六七小時的專注常令我肅然。
我半路出家,創了團才學編舞。在排練場,舞者透過他們的舞動,讓我學習到關於身體和動作的奧妙。在我創作撞牆的時候,他們安慰我,鼓舞我,提供大量的動作素材,讓我把舞編下去。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在九○年代才成熟起來。最重要的關鍵是舞者。在兩代人之後,台灣舞蹈教育和雲門的歷練累積出世界級的舞者。我的工作只是找到一個方向,把他們呈現出來。
呈現在台灣鄉野和國際大都市的舞台上。
在謝幕的時間,我往往驚愕地發現,雲門的舞者如此自信,靜定,優雅──我從未想像過台灣人會長出這樣的面貌。
英國詩人葉慈問:「我們如何區分舞與舞者?」
台灣關於舞蹈的報導和評論很少,有限的文字只談編舞的意念,編舞家的成敗,幾乎從不談到舞蹈的關鍵:舞者!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神乎其技的表達,往往使人忘了他們是凡人。
雲門舞者大半出身市井,憑著熱情和苦行走到前人所未抵達的舞台,以渾身的能量帶給社會美和激勵。
這本台灣第一部描繪敘述舞者生涯的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長年工作的伙伴,也讓社會認識舞蹈這個行業。
感動地閤上書頁之際,希望社會各界透過這本書,對舞者,以及藝術工作的本質多一番體會。
(本文為晴天出版新書「這些雲門舞者」之序文)



 ----

阿姆斯特丹,1972: 流浪者計畫, since 2005


1972年,歐洲。
那是林懷民首度的「流浪之旅」,第一站,就飛到了阿姆斯特丹,荷蘭的首都,世界有名的「毒都」。在機場的大看板下,他定住了!那巨幅的 看板提供了各種資訊:「如果你想找住的地方,可以到★★;如果你有性病,可以聯絡★★;如果你有墮胎的問題,可以找★★;如果你吸毒出了問題,可以打★★ 電話。」
他既震撼又感動。「這個城市,它『面對』它的問題,堂皇光明地告訴你,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那是嬉皮的年代,全球的年輕人開始「大串連」。他搭乘的飛機上,就有一個個長髮與鬍鬚飛揚的不羈嬉皮們,要到各地流浪。

 -----

 這是 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編舞家林懷民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文中林懷民回憶十年來與他擦肩而過的不知名臉孔,有觀演後硬塞錢給他的雜貨店老闆 娘、在《薪傳》(1978)中的〈渡海〉台下淚流滿面的老太太、機場中力爭合理待遇的台灣商人等,這些滿懷自信與生命力的臉孔,成為林懷民洩氣時的力量, 也是修訂《薪傳》時,渴望表達的台灣精神。




每匹馬都在奮蹄 車才能跑得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